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依托“千年府学”深厚底蕴,坚持“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构建环境、课程、教学三位一体人文教育体系,通过创设空间文化、构建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儒学精髓与现代教育融合,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详情请看——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人文教育探索
赵锋 莫太平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校址原为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之誉的常州府学。学校坚持“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以“人中君子、国之栋梁”为培养目标, 深入挖掘府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儒学“仁义礼智信”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形成“弘扬民族传统, 培育时代新人”的人文教育特色。
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构建了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教学育人三位一体的人文教育体系,通过创设空间文化营造氛围,依托特色课程坚定文化自信,借助创新教学实践推动文化素养提升,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创设校园空间文化
学校精心打造校园空间文化,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一是借助文化名人资源。学校遴选在建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人物,通过在校园内设置雕塑、张贴画像、悬挂名言警句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其智慧与魅力;定期举办文化名人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校友讲述名人事迹与思想,引导学生敬仰先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利用学校景观资源。学校的府学文化场景包括三大类:“府学十八景”古建筑群落,由千年府学馆、百年校史馆、红色长廊构成的“两馆一廊”历史文化群落,以及以“文昌、文魁”教学楼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群落。这些资源有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形成了多层次、浸润式的文化教育场景。
三是整合多类资源。学校充分挖掘并整合文化、教材与网络资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支持。比如,充分利用府学景观,结合师生“精诚振肃、约礼修身”的品格培养要求,深入挖掘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整合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依托江苏省智慧校园平台,拓展网络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构建语文课程体系
学校精心创建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以府学文化课程建设为契机,立足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根植“文化自信”的高中语文课程实践探索》,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
基础型课程以学习任务群理念为指导,依托统编教材开展教学。首先,教师梳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文本,结合教学目标与单元任务整合教材内容,构建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比如,将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归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荷花淀》《包身工》《党费》等文章归类为“革命文化”,将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探界者”钟扬》等 文 章 归 类 为“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任务群进行有机组合,如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组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对比《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性善论”与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中的“人性之善”观点。最后,通过任务群学习整合教材内容,实施专题教学,打造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高中语文基础型课程,包括“诸子光辉、山河风物、劳动之美、爱国战歌、革命史诗、论辩雄风、劝说智慧、歌以咏志”等专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拓展型课程着力开发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现跨学科融合特色。学校一方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依托校内“府学十八景”(如“棂星古韵、大成基业、大观荣赐”等)及校外青果巷等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找准与其他学科在文化自信教育上的有机结合点,开发跨学科校本课程并实施整合教学,如语文与生物学科合作开发“植物与诗歌”课程,将植物资源与《诗经》《楚辞》等中华经典结合;语文与历史学科联合打造“汉代人物百家讲坛”课程,有机融合语文教材中的《史记》节选内容与历史学科知识,实现跨领域贯通教学。
实践型课程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实践探索活动。学校依托常州本地景点,开发出包括“戏剧、音乐、诵读、社团、讲座、仪式与社会实践”的七类“文化自信”实践型课程。这些课程衔接紧密,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逐层递进地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提炼语文教学模型
学校倡导教师按照“任务发布—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指导反馈—提炼总结”的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完成 “学习准备—动机激发—问题解决—文化表现—深化认知”的学习过程,升华思想境界,提升文化自信。
学校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情景短剧、分角色朗读、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带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中将文化自信融入生活;鼓励教师注重文本解读的“语文味”,坚持从语文角度解读文本。比如,在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课文时,聚焦语文要素,避免语文课变成思政课;以审美眼光赏析《百合花》《荷花淀》等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其情感、语言之美;通过《致大海》《玩偶之家》等外国名作的比较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
学校还要求教师将作业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三维”作业体系检测和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时间维度涵盖前置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类型维度包括口述类作业(如复述文化主题文本)、书面类作业(如完成相关练习题)以及实践类作业(如通过同伴交流深化理解);效果维度分为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全面助推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展望未来,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将继续深化人文教育,通过丰富空间文化、开发多样课程、探索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