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家长学校>>文章内容
【点亮每个家】家长知行合一:培育优秀孩子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4-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很多家长对我说,他们参加了各式各样家庭教育的讲座,也在努力阅读相关文章,试图从中汲取智慧、解决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但是现实经常让他们既沮丧又困惑:明明已经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学会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但是在现实的养育行动中却总是回归旧习,按照原有的思维模式做事。有些家长说,“我不想和孩子发脾气,可是控制不住”、“我不想说难听的话伤害亲子关系,但是嘴巴根本不听从大脑的指挥”……
家庭教育是个“难”题,但是这个“难”不是因为家长遇到的问题有多“难”,而是家长“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为什么家长做不到知行合一?
第一个原因是:知得不深,行得太少。
认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认知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经常被人们所忽视。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的认知很难改变。
希望孩子成才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很多人都在学习,但是真正能够做出自我调整的却很少,即大家通常所说的知行不合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各位家长不要自责,因为认知改变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人们倾向于用已有的认知模式去解决问题。
我们都熟知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接收到新信息时,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应对方式。所谓“同化”就是将新信息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保持原有认知不变。例如家长听了学校组织的讲座,思想上受到触动,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回到自己熟悉的“老路”,这就是“同化”。“顺应”则是根据新的信息对原有认知进行调整。如果一个家长能够将学到的教育观点应用于自己孩子身上就是“顺应”。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更愿意采用同化的方式应对问题,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认知经常改变,会让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混乱感、没有安全感。例如有些家长也想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但是无法确定新的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在犹豫之后还会选择旧方法旧习惯,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轻易改变自己认知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调整认知需要勇气、力量与坚持。
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调整养育方式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是由于“顺应”而带来的未知感使得家长认知方式调整变得异常艰难。如何做才能使“顺应”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家长不断地加深对新观念的认知,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只能激发家长产生改变的火花;没有系统的阅读与学习、没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实际的验证行动将自己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进行整合根本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化。
所以,有些家长问我“为什么知道了却无法改变”,是因为认知程度不深,更是因为行动太少。例如,家长知道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在真正面对孩子进行具体选择时,却因孩子与自己选择不同而担心风险太大横加阻拦。所以,浅层次的“认知”是无法为有效的“行动”提供坚实基础的。因此有意识学习、有勇气调整、有力量坚持,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第二个原因,知得太快,行得太缓。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每位家长都能够非常轻易地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得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但是各位家长不知道的是这些“快餐式”的信息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家长知得太快
部分家长陷入“知识焦虑”,不断地在表面上追逐新的养育理论和观点,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与整合,无法内化为自己观念中的一部分。家长的外部表现是似乎什么都懂了,头脑中、口头上也充斥着各种新颖的概念与观点,但是却难以用这些知识分析自己的孩子,分辨出哪些方法真正适合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其次,家长行得太缓,部分家长追求“完美倾向”。
一部分家长将“知”“行”混为一谈,认为“知”就代表着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所以才会出现只和孩子讲道理却没有具体行动的家长。还有一部分家长在过多的知识面前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改变。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他们在等待一个 “完美”的时机再去行动,在等待中错失了许多教育良机。所以不论是什么原因,家长都要克服拖延的心理和犹豫不决的行为,因为只有实践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最后,家长的“行”是示范、是榜样,家长“行”才能带动孩子“行”。
一位家长深知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她总是向孩子强调读书的好处,也会给孩子购买书籍,然而她自己从不阅读,在家中沉迷于手机和追剧。还有一位家长告诉孩子要诚实守信,但是他却经常为了不让孩子被老师批评编造各种理由进行搪塞,这两位家长都未能将孩子培养出自己期望的样子。

总之,成为知行合一的家长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改变一个小习惯都需要付出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行动,何况要顺应孩子的心身发展规律、顺应现行的学习考试制度去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更需要毅力与付出。只有不断地用系统的新知识去冲击不适合孩子成长的旧观念、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与行动方式,才能将学到的知识与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家长,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优秀孩子。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