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莫道秋来早,又是乘风远济时。2024年9月1日,我校举行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研”活动。本次活动在高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开设5节公开课。同时,学校邀请了市教研员莅临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实现“以教促研”的目的。
语文学科赵黎丽老师授课题目为《论语十二章》。本节课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任务——对二中育人目标“人中君子,国之栋梁”中的‘君子’进行阐释。课题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和“撰写发言稿”两个学生活动,串联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思考得更加深入。
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指出,这节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转型的一次有效实践,学生在课堂中对活动成果的呈现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合作探究能力。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多一些类似的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帮助他们拓展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的任务指向更加聚焦,不断提高课堂活动质量,让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
数学学科陆宣如老师授课题目为《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陆老师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建立坐标系的方式将几何问题转成代数问题,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她设计了真实的吊桥斜拉索陡缓程度不一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逐步从直线到倾斜角再到斜率,实现概念的层层递进。最后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让学生用向量法进行证明并讨论出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数学教研员顾俊老师指出,本节是解析几何的第一课,陆老师的引入和课程目标清晰、逻辑严谨,很好地巩固了之前的向量基础。建议在得出倾斜角与斜率图像时,可以直接给出一些具体的直线,搭建脚手架,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斜率与直线的关系。
英语学科胡曼曼老师授课题目为《选必一Unit 3 Reading》。本节课从巴黎著名地标建筑如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等切入,带领学生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及主旨大意。通过师生共同赏析莫奈和雷诺阿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印象主义画派的突出特点,最后引出印象主义画派相关内容的写作,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概括。
英语教研员宋德龙老师对本节课高度认可:一是英语的导入与文本目标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对于较难的文本简化了教学任务,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达到有效输出;三是对于说明性文本,教师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评课后,宋德龙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亲自给二中学子带来了一节设计更高位、学生活动任务更清晰严谨的专家展示课。他选取选择性必修一U3 Reading作为教学内容,重点探讨了绘画中印象派代表艺术家及其绘画风格。他通过简化任务来激发学生兴趣,他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将学习时间完全留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构建、自主讨论来形成对印象派画家和画作的深度了解,在座师生都受益匪浅。
物理学科王一帆老师的授课题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他从两个趣味物理实验引出问题,并沿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一步步串联知识,从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两方面入手,对理论进行论证并解决了实际问题。王一帆老师的课堂所采用的实验丰富、新颖,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且充分恰当地融入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明晰了概念,并解决了实际问题。
物理教研员徐展老师指出,王一帆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实验非常新颖,但在具体完成上还可以雕琢:一是实验的引入,要短平快,不用介绍过多背景;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更仔细,由浅入深。
化学学科陆文倩老师的授课题目为《化学反应的焓变》。陆教师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化学反应中焓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学生不仅掌握了焓变的基本原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注重学科实践的教学理念。
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指出,陆老师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的内化。整堂课节奏紧凑,氛围活跃,教师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充分展现了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
教无定法,研无止境。新的学期,常州市第二中学教师必将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共谱教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