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人一生思想品德形成与人生价值观的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更好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新需求,全面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江苏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等13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通过对《大纲》中的指导要点进行不同年龄段家庭的深度解读,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重点。
一、坚持全面人才观与现代儿童观的家庭教育工作理念
1.树立全面人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秉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理念,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认识,培养儿童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要做到这条,家长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无论自己处在哪个行业或哪个岗位上,是否给孩子树立一个“做一行爱一行,守好岗位就是为国贡献”自强自豪的榜样。同时,在观察到孩子对某些超出家长认知与习惯的小众领域感兴趣,能否抱持一种理解、支持与鼓励探索的态度,从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与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2.确立现代儿童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是生动的、主动的、发展中的人,具有不平衡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不是成年人的附庸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工具,要允许儿童尝试错误,给予儿童成长机会。
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需要家长博闻广见,并且愿意为孩子的个性与差异及时整合资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
二、坚持儿童为本与家长主体的家庭教育工作原则
1.坚持儿童为本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安全和健康第一原则,关注儿童需求,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健康成长创设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促进儿童自然、全面、充分、个性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两极性明显,思维的逻辑性加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需提升。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常常口不择言,家长要能避过风头,在他们心平气和时,再尝试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去交流。多用“事件-感受-期待”这样的句型来示范。
2.坚持家长主体
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定责任和主体责任,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提升自身素养,自觉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家长要有学习与被超越的紧迫感。孩子们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新知新技能新价值观的掌握可能比家长还多。在遭遇孩子的拒绝与否定后,家长可以不耻下问,多示弱,多请教,多协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就能得到表达与呈现。在日常的冲突处理中,建立“家庭会议制度”,及时更新家规,传承好家风。
三、学会长善见证孩子个性的绽放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写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有的孩子贪多不精,可取的地方是热情洋溢,图的就是速度与规模,这样的孩子,从事销售、开发新项目的勇气锐气是一流的;有的孩子老老实实,能做好手头工作,从不跟家长、老师唱反调,做一些秘书、行政等工作也不错;有的孩子能适应环境,满足现状,知足常乐,情绪稳定,这在高压力社会背景下,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优点;有的孩子懂得把握形势,及时止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能读懂自己孩子的特点,尽可能鼓励孩子在适合他(她)发展的项目或领域中生活,在中学打基础阶段,适当润补他们的短板即可。
如热情者,要增加做事的闭环环节;老实者,要打开眼界,拥抱不确定;适应者,审辩一番,会有革新;止损者,暂缓评判,也有惊喜。
四、建立关系思维指导孩子轻松交往
对12-18岁的青少年,拥有三、五好友,是建立归属感与朋辈友谊的重要能力。对于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他们,需要在他们遇到交往困惑时,指导他们以“关系”思维来体验对方感受、想法,在摆出双方诉求时,学会“对话、让步、建立边界”,体验抗衡、抗争、对峙的矛盾转化与斗争过程,从而,在对方越界、侵犯、侮辱时,善于、敢于、勇于斗争,及时自护,维护班级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能用发展、包容、体谅、感谢的方式来珍惜同龄人,成为有较高社交能力的孩子。
五、建立成长型思维变挫折为进步的台阶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是可变可塑的。人具有无限可能性。作为中学生,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由于阅历、经验不足,做错、失败是成长自带的正常现象。成长型思维提醒家长,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正是通过撞南墙,有机会复盘反思,而增加对问题深刻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因此,每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误、失败之际,家长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一边,共情孩子的付出与努力,然后一起反思,怎么改进才能做得更好。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做错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克制不分场合的批评指责。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批评、指责与否定非常敏感,加上他们情绪的两极性明显,因此,不注意言辞与态度,极易激惹到他们,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包括升学、生涯探索等问题,请家长克制分享自己经验与资源的冲动,要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享受的就是探索的过程。哪怕曲曲折折,但那就是他们鲜活的、思考的、奋斗的美好人生。
来源 | 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