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家长心课》第八期 考试结果如何沟通?贴“心”指南请查收
发布时间:2024-01-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紧绷的心情得以暂时放松,家长们似乎也如释重负。我们时常关注考前孩子的心理状态,但其实,孩子考后的心状态同样需要重视和正确疏导。

有的孩子跟家长说:“考试内容太简单了,我都会。”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孩子拿到学习成绩时,发现并不理想,有一些简单题目都答错了……有的孩子会说:“卷子太难了,我感觉我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然后,开始“胡思乱想”、寝食难安……还有的孩子会说:“考试的时候,脑子卡壳,不会做的题,事后回忆,感觉都会做。”接着,开始饶头后悔、捶胸自责,陷入消极的情绪当中……

为了不让考试和成绩成为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阻碍,今天就传授一份和孩子沟通成绩的五步法与孩子坦然聊成绩!


640.JPG


沟通第一步:选时机

原则:尽量等孩子自己说

经常看到性急的家长,考后一见到孩子就连珠炮似地开问:“考得怎么样?题目难不难?能考多少分?……”很理解家长急切的心情,但冷静地想,孩子考完试后不管考得好还是不好都已成定局,早一点晚一点知道都改变不了什么。此时家长越是急于想知道答案,就离孩子此时真正的需求越远。

如果家长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想想他们刚刚经过考试的淬炼和等待成绩揭晓的心理波动,身心俱疲的时候最需要的可能是休息,可能是美食、娱乐,再或者仅仅是一个安静的、便于整理心情思绪的环境,断断不是连环逼问。

想明白了,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对孩子。如果他主动报花名似地报告他的各科的考试感想,那八成是心里觉得考得不错;如果他情绪不高、闷闷不乐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你可以问问他饿不饿、想不想吃点什么,或者陪他走走,而不是急着提考试的事,同时,家长们得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次成绩也许不如预期,考试结果已经落定,我们只有坦然接受。你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合适最好以孩子认为合适为准。 把选择权交给他,让他来掌控这个节奏。

除了时间,有些场合绝对不适合谈论成绩,比如饭桌上、人多嘈杂的环境。此外,有的爸爸妈妈喜欢一起和孩子谈,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可在二对一的情况下,那个一就处于弱势,心里必然有所保留和戒备。一对一更能让让孩子有双方平等的感觉。 


沟通第二步:做铺垫

原则:察言观色,不急不躁

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就像揉好的面团,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发酵。不同的“面团”,发酵的过程也不同。你要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同时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家长要告诉自己:“耐心很重要。”。有时孩子会直接告诉父母他的感受,但有时候孩子情绪比较激烈,这时候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将负面情绪合理发泄出来。

比较理想的做法可以是这样:拿一包纸巾放在孩子身边,然后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坐下陪着他。等到孩子心情平复一些,问一问:

比如:“你现在感觉如何?”

“哦,比刚才好一点了是吗?没那么难过了。”

“你现在怎么想?”

给予机会表达情绪,学会和孩子共情,这两点非常重要。同样的情况,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哭够了吗,你到底考了多少分?”

“哭完了吧,想好怎么办了吗?”

孩子还没从情绪中完全出来,还没给自己充分的时间面对和接受考试结果,一下子就被提问要立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以后的做法,叫人怎么回应?所以,我们更需要先让孩子放松下来,给他一点能够说出心里话的时间,如果你“追得太紧”,也许孩子唯一的回应就是拒绝沟通。


 沟通第三步:学倾听

原则: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当孩子终于肯开口,先表达出来的不一定是结果,而是他的感受和情绪。这时候你要学会听懂那些看似发泄的语言背后的信息。

比如:

孩子:“这次的卷子出得简直有毛病。”

家长:“看来考题有点难是吗?”

孩子:“就是!最后两道题我们课上都没讲过……”

不管对错,先呼应他的情绪,理解他说这句话必有原因。当你说出你的猜测,一定要与孩子确认“是这样吗?”,这意味着你重视他的想法,是尊重并理解他的表现,你的思维和他处在一个频道上,这样他才愿意和你聊下去。


 沟通第四步:学理解

原则:不急着引入价值观

考得好皆大欢喜,但不要得意忘形。有些错误的观念正是在这个时候被灌输给孩子的。比如过分的物质奖励,或者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这些都会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把学习和物质联系起来,把好好学习当成可以放纵的手段。所以,灌输价值观不要急,好好想一想!

比如:“你看,妈妈告诉过你,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吧。”那样等到他有朝一日努力了也没有考好,就会想不通了。

考得不理想或很不好,首先需要整理的是你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的情绪才可能得到合理的释放机会。家长一定先把自己心里万马奔腾的“价值观”摁住了!以下这些简单粗暴的话都“有毒”!——

比如:“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考不好活该。”×

“你就没把学习当回事,思想上不够重视,怎么能考得好?” ×

“一再跟你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点吃不得苦怎么学得好?” ×

所谓“马后炮”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总带着类似“早就跟你说过了,让你不听我的”的暗示,谁听了难免都会不舒服,孩子也一样。

 

沟通第五步:做反思

原则: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考得好了要总结经验,考得不好要找出问题,这两点同等重要。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找原因,而是陪伴和启发。比如如果孩子考得好,你可以这样说:

——“看得出你很开心,妈妈也替你开心。我们来想想这次考得好的原因有哪些。”

——“我也不知道啊,要么这次运气好。”

——“运气这东西说不准,倒是你觉得这次考试自己哪里发挥得不错?”

——“我觉得可能这次作文写得很合老师的胃口。”

——“那如果阅卷老师不是这个呢?”

——“那我不知道了。”

——“合胃口是什么意思,你是做了什么尝试在摸作文的写作规律吗?”

——“是的,我有在总结高分作文的亮点,也有请教过老师的。”

成功的归因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所寻找的原因必须是孩子可以控制、可以操作的,比如克服惰性、多听多问、多练多做、错题归纳、认真预习等,这些事具体的行动,这是孩子可以做得到的。但如果寻找到的原因是运气、猜题、老师喜好等等不可控的因素,孩子的掌控感会变弱,最终无所适从。

需要注意的是,若考得不理想,家长在引导孩子找原因的时候,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小心自己“脾气上来”之后的简单粗暴,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有没有想过可能的原因呢?”

“那你打算接下来怎么做好呢?有没有具体的办法?”

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谁都不愿意次次考不好。当你不催着他着急,他会为自己着急,主动想对策。要把着急的心交还给孩子自己。

当原因找到后,家长帮他再次确认,加深印象。同时表达自己的态度:“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做?爸爸妈妈可以提供些什么支持?”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同时知道自己永远会被父母接受和支持着,孩子才能走得稳稳的。

 

沟通小贴士

1、密切家校沟通

教育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排名只是外化表现,鼓励孩子建立信心、促进能力发展才是根本,与其笼统地问孩子考得怎么样,不如去问问老师。对于孩子各科的发挥情况,老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也很乐意与家长交流。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孩子沟通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谈话内容可以更具体并有针对性。

2、不要急说“但是”

谈话有技巧,但前提是我们真正能够从内心去理解孩子的困难与不易,而不是学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生搬硬套。比如有的父母会误解共情,将共情这种素质当成技巧,总觉得自己已经跟孩子共情了,只是孩子不领情:

“我知道这次没考好你很伤心,不论你考多少分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但是,前途是你自己的,你不努力谁都帮不了你……” 孩子此时心里说的其实是:“我就知道你说不了两句就要‘但是’,‘但是’前面的话都是假的。” 这么一来,他的防御心反而更重了。

3、积极的心理暗示

常提孩子的弱科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和误导,让他觉得弱科是不可逾越的大山,看到就怕了。即便是弱科中也可以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树立信心和希望。辅以相应的办法,孩子就能克服弱科提高成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不那么“好管”了,不那么爱和家长交流了,赌气、对抗都来了。这时,家长就会发现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尤其学业压力一大,更需要释放心理积郁,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源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