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百年校庆>>文章内容
【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与二中的故事】藤瓜相连,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23-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佳怡

个人简介

0.jpg


庄文清

1985年——1988 常州市第二中学学生

1988年——1991年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工业外贸专业

1991年——2009年 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

2009年——2022年 常州市树人教育培训中心

2022年至今  常州市树人文旅有限公司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

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江阴人士刘半农创作了这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字“她”。这在当年,也算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新诗创作后不久,常州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一时成为了当年的流行歌曲,传唱甚广。

作为一名常州人,这些信息也一直从小到大在各种书籍、报纸、网络中熟知,每当从常州名巷青果巷的赵元任故居中穿梭而过时,一种骄傲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同为常州人,共饮运河水。直到今年,我从常州市第二中学毕业35周年之际,重回母校,并在《常州市第二中学校志》上翻阅时,才发现,赵元任先生居然也曾经在一百多年前在常州府学(常州二中前身)就读过,我惊喜并不自量力地认为自己与赵先生的距离顿时近了许多。

当我在1985年考入二中进入高中学习的时候,二中校园与普通的校园无异,普通的教室、普通的课桌、普通的操场……唯一感觉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仿佛是个古董,比我们的教室更加古旧。走上楼梯的时候,楼梯会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在告诉你这栋办公楼的古老年代感。这就是校门中轴线第一幢建筑大成门。当时语文、数学两大教研组分列一楼左右,教导处、校长室在二楼。这次离校35周年之际,和同学们重回母校的时候,发现学校早已不同往日了,已经变了新模样。古旧的办公室修缮一新,已成为市级保护文物,恢复为百年前的模样“大成门”、目前的功能已成为校史馆,在发挥着它的新的功能——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百年的历史与成就!

整个校园也已经焕然一新,雅致与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既有年代感十足的文物,又有现代化的教室与运动馆,同学们能在这么好的氛围中读书,真是太幸福了!漫步校园,处处是景,处处是历史,处处是学问。这些人文景物,成为了校园十八景,只要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每一处景的介绍就立刻展现,我们徜徉在十八景中,渐渐补全了我们以前对二中历史的空缺。

二中的前身,竟然可以一直追溯到千年前的唐肃宗至德年间,郡守李栖筠创办了常州府学。

宋徽宗时期,大观三年,常州得中进士53人,在全国一枝独秀,名震海内外,徽宗特赐《大观学校推恩诏》,郡守徐申特建“荣赐亭”。

唐荆川,明抗倭名将,常州府学生员。

孙慎行,明著名政治家,东林党人。

赵翼(字瓯北),清代诗史人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便出自他手。语言学家赵元任便是他七世孙。

学者诗人洪亮吉、经学大师庄存与、近代史学家屠寄……

站在复建的荣赐亭前,读着徽宗的推恩诏石碑,眼前浮现着在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各式人物,恍惚间悠长的时光似乎并不那么遥远,我站在了历史里。此时心中的自豪感满满,同时涌现出来的是我在二中学习的三年时光。

1.jpg

高三五班部分同学升学登记表,同学均出自普通初中考取二中


1985年至1988年间,我们班的同学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班主任董小勋老师同时也是语文老师,他经常在教室门口与同学们交心谈话,成为文科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几乎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被董老师叫到教室门口谈过心。循循善诱的沟通交心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统一了向心学习的认同感。班级学风逐渐凝聚,变要我学我要学。自习课就是自习课,无需老师督促,平日做试卷老师也能埋头处理课务,不必监考。也许这就是董老师的独门秘笈吧。英语老师姜建国老师,每天西装笔挺出现在教室里,总是令同学们耳目一新。他幽默的话语,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同学们近视率非常高,几乎半数以上都戴上了眼镜,姜老师总是打趣道,今天又是银光闪闪的一天!。高高壮壮的周国林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徒手画圆的功夫可谓一绝,他总能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用最浅显的生活常识来解释它们,让我们非常容易掌握。就如他把解题的步骤说成是感冒的四个阶段:头疼、发热、流鼻涕、咳嗽,让我们恍然大悟。儒雅的政治老师唐益安副校长、严谨的地理老师李永达老师,都是要言不繁、水平高超的老师,上着上着,四十五分钟就悄然而过,内容满满,干货满满。还有永远只拿一本历史书来上课的刘中元老师,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早就烂熟于心,我们都觉得他能把书上的标点符号都背出来。刘老师说,学习就像农民采瓜,抓住藤,顺藤摸瓜,一个藤上十个瓜,一个不落。

2.jpg

历史老师刘中元和二个得意门生,刘中元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学系,左路广平考进山东大学英语系,右张炜东考取苏州大学学了历史学专业

班主任董老师、历史老师刘老师和考上南京大学的汪力湘和荆亚桥同学

5.jpg

董小勋老师和周国林老师

正是有了这些最牛老师的最牛搭配,不靠加班加点多上一节课,88年高考的时候,我们班的高考本科录取率在各大高中文科班中列全市第一,光南京大学就录取了两名,超过了几所重点中学,我们班同学全部上了大专以上学校。这在二中及二中以下高中每年仅能录取二、三个本科,甚至剪光头的80年代,创造了普通高中高考的历史奇迹。我和同学们真正体悟到我要学的能动效应,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受益良多。

6.jpg

一山东大学和二南京大学牛人组:左起路广平、汪力湘、荆亚桥

7.jpg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推荐生)奚炜菁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今年我们已毕业35周年,又回到母校,校领导告诉我们,明年是二中成立一百周年了,那么今年岂不是99周年!国人有做之习俗,巧了,能在这长长九九(久久)的日子里回到母校,倍感荣幸!

岁月改变了大家的模样,不变的是同学们之间的纯洁同学情谊,和二中学子对二中的情谊。这也是一根藤,藤上的瓜就是我们每个二中人,这根藤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根藤是我们的校歌:傍清溪千年流淌,近圣居春风荡漾,源起府学,文焰万丈……”这根藤是我们的校训诚肃,诚信、恭敬而庄重!这根藤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流长的历史文化,把我们大家都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随意翻了一下校志中的大事记:

1924年(民国十三年)78日:假座常州城内局前街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

1930年(民国十九年)3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日,我校师生参加东门植树活动。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1月:举行初中书法比赛和高中、师范各级征文比赛。

……

200448日:我校荆溪文学社、瓯北史学社、青苹果书画社,二中艺术团成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013924日:二中学子开展了国学经典的诵读大赛活动。

……

时光在改变,不变的是学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精神。这本校志是二中成立九十周年的时候编撰的,我想到明年百年校庆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篇章会加入进去。十年一瞬、百年也如历史长河的白马过隙,但是这根坚固的藤脉却会源远流长。二中也会如瓯北先生诗中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