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百年校庆>>文章内容
【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与二中的故事】五年一贯制试点——常州二中的高光时刻
发布时间:2023-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佳怡

个人介绍

高丰安,1966届高二(2)班学生。高中毕业后种过4年田,当过5年体育老师、1977级南师大学生,当过5年数学老师,从事职业教育14年,曾经在省部级以上国家刊物发表管理类论文20余篇。后来从事教育督导7年。曾担任过宜兴和桥中学副校长、刘国钧职教中心副校长,三职高校长、教育局督导室副主任、常州市人民政府专职督学。

我们66届高中生,是二中百年校史上最特殊的一届。1961年9月入学,1968年10月离开学校,在二中整整七年,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七年。感恩母校,感恩母校的老师,使我们接受了完整的中学教育,让我们成为老三届的老大哥老大姐。在老三届中我们的学历是最过硬的。国家1960年开始推广五年一贯制,我们是第二届五年一贯制试点学生。第一届试点,二中的高考成绩就相当斐然,超过了省常中,成为常州的第一名,二中一下子声名鹊起。记得我们在二中的最后一年,市里、外地常有老师来学习取经。当时学校的所有班级都对外开放,我还参加过听课老师召集的学生座谈会。

我们这一届学生的质量比1965届还要好。当时老师们预测我们高二(2)班进清华北大的可以有半打。可惜的是,个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面前不值一提。好在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2班很多同学没有放弃梦想,有十几个人考取了大学,其中3人南京工学院,3人南京医学院,2人南京师范学院。在中断了学业十几年后,还能录取得这样好,是母校给我们打下的扎实基础。

2.jpg

母校师资强大,和羊淇校长不拘一格用人才息息相关。只要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哪怕是历史上有“问题”,受过处罚,当过“右派”,他都会要过来。大学生分配来校后,经过一年试用,他觉得不行的,第二年就调走了。

常州二中的师资有多强,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数学老师汪鹤鸣、杨裕前,物理老师丁浩生,我们读书时都是刚大学毕业分配到二中的新教师。现在回望,他们三人在常州教育界都是泰斗式的存在。汪老师是曾任常州教育局局长,杨老师曾任常州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数学特级教师,丁老师曾任省常中校长。

3.jpg

我在二中求学的五年里,根据教改试点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五年中学,再加上两年“高中后”,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也奠定了我深耕教育的初心。

我与二中的缘分颇深。我家弟兄4个,有3个在二中求学。我的二哥读的是私常中土木科,我弟弟是二中66届初中生。我叔叔家两个堂兄弟也都是二中的学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宜兴和桥中学当过体育老师。我有一个同事叫施绍堂,他曾经在私常中任教,而且教过我的二哥。

我在宜兴的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钱鈞强老师曾在二中工作,我大学的同窗好友华树棠、程志也曾任教二中并在二中退休。

我和我的数学老师金春生、当过二中书记的李清三人在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的校史馆里同框,我们分别当过三职高的校长、淹城中学的校长、23中的革委会主任。

4.png

这深深浅浅的缘分,

成了我心底的牵绊,

在母校百年校庆到来之际,

祝她积历史之厚蕴,创今日之辉煌,

桃李芬芳,风华永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