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家长心课》第三期 考前接纳孩子,是孩子稳定发挥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3-11-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在家庭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成绩波动非常敏感,内心非常担忧,虽然知道这样会将情绪传染给孩子,也在尽量控制调整,但依然难以摆脱焦虑的影响,自己控制不住地想像孩子失败后的情景……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在考前比孩子还焦虑,因为虽然对孩子状态不满意却又帮不上忙,只能在旁边默默着急。在这种情况下,只单纯学习调节情绪的技术效果其实非常一般,因为这意味着家长从内心深处不能接纳孩子的现状,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没有信心。

家长需要从理性角度权衡利弊,想想怎么做对孩子有利?那就是:无论此时孩子是优秀的,还是成绩不如意,请接纳此时不完美的孩子,家长的接纳是孩子心态平和地走进考场的关键。

一、为什么要接纳?

1.不接纳会极大提高孩子的焦虑值。

每一次考试只是一次检测,我们必须要接纳孩子成绩的不稳定,偶尔一个学科的波动是正常的事情,就像我们有时候吃饭吃得特别好,有时候吃得不香是一样的。按照规律,如果孩子在优势学科没有硬伤的话,下一次的成绩会浮动上去,原因是:孩子重视了,会查找原因,只要微调,孩子的成绩就会如常。但是有些孩子的结果是,一次下降,次次下降,其本质原因可能就是家长的不接纳而带来的过度焦虑反应。有点家长内心焦虑,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会偷偷地哭。家长认为自己伪装得很好,敏感的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呢?家长的焦虑情绪毫无遗漏地传染给孩子。

2.不接纳孩子还会打击掉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成绩发生波动时,他的内心也是没底的,他往往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强化自己的信心。家长是孩子的主心骨,是孩子最在意的人,孩子在分析自己现状时大多参考家长的行为表现,如果家长慌了,孩子看到家长的反应,认为家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孩子也慌了,从此一蹶不振。家长的接纳是孩子考前信心的最重要支撑。

二、如何接纳?

对于考前的孩子要做到彻底的、无条件接纳。

Step 1: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无论孩子是开心与放松,还是焦虑与失望,家长都要接纳。如何表达你的接纳,你可以说:“你的心情妈妈爸爸非常理解,你紧张,妈妈(爸爸)年轻时考试更紧张,还不如你呢,但是我也走过来了”。考前,孩子的情绪很大程度由家长决定,让孩子感受家长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而不是对考试的重视。这是接纳的目标。

在考前处理情绪问题时,一定要关心人不要关心事,如果这一点做到了,亲子之间一切都好解决。例如你是一位妈妈,你把车撞了,如果你的老公打电话的第一句是“你没事儿吧?”,无论他接下来说什么你都可以接受,因为你知道他最在乎的是你这个人。如果你的老公打电话说的第一句是“车撞坏了吗?”你对他彻底失望,接下来他做什么都难以弥补对你内心造成的伤害,因为你认为他不在乎你。同理,在考前,你要让孩子知道,你在乎的是他这个人,只要孩子自己没有遗憾就是你们全家最完美的目标实现,这一点做到了,孩子会心态平和、轻松地参加考试,甚至给你惊喜,因为你的接纳让他内心充满力量。

接纳,需要家长们真心做到。如果做不到,可以尝试问自己:“我的担心有意义吗?”“我的焦虑能解决问题吗?”“我的担心如果带来的都是负性结果,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考前,家长的接纳就是最好的助力,接纳就是对孩子考前情绪最好的疗愈,才能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你认为一个内心惶恐不安的考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吗?

Step2::接纳孩子考前出现的与平时不同的、甚至是不适当的行为。

孩子在考前,他们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自信心非常容易波动,孩子内心是否安定取决于周围的环境与心理支持,而最大的支持力量就是来源于家长。面对重大事件,孩子出现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行为非常正常,有的孩子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时也要接纳。有些家长说,我接纳不了,接纳不了,是因为家长心中还有一个对孩子遥不可及的目标,目标降不下来,自然接纳不了,此时家长们可以放弃幻想,面对现实。

考前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调整内心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只有期望值降低,家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家长的理解和接纳就是孩子的定心丸,孩子通过家长的行为进行判断,接纳孩子的家长给孩子的是温暖与安全,不接纳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不安与失望。

 

接纳是孩子成功的开端,接纳是让孩子全身投入到备考的关键条件。希望家长能做的将孩子的考试目标调整为,“让孩子将现有的能力发挥到最好,没有遗憾就是成功”。

家长的接纳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最重要的,父母关注的是他而非考试成绩,这是任何其它心理调节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考前,孩子会在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中,自信、平和地走向考场。

有人说,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就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许,考前,最好的心理支持就是用乐观的心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不完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