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这个词很是流行,一些学生也会用“内耗”来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在家庭中也不乏这样的“内耗”。
“内耗”简单说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相当于头脑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各执一方观点,互不相让,最终把自己消耗殆尽。这就像一个司机同时踩下了油门与刹车,发动机轰鸣,消耗大量汽油,车身发烫,被震得嗡嗡作响,司机满头大汗,但是车却没有向前挪动一步,仅在空耗自己。“内耗”与孩子心理成长、家庭教育都密切相关。
面对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孩子才是正解,他们说:“不怕身体累,就怕心累。”面对家长的期待,很多孩子认为自己已经全身心应战,却看不到成果,他们“不仅身体累,更重要的是心累。”心累的感觉就是“情绪内耗”。
一、什么是情绪内耗?
个人的情绪内耗就是自己内心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而带来的内心拉扯,慢慢消磨掉自己的乐观与积极情绪,陷入到自责、疲惫、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让自己无法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与幸福感。
情绪内耗的特征:
1. 想得多,做得少。一直说要做什么事情,但是却犹如笼中困兽一样找不到出路;
2. 内心处于反复的思虑、持续的紧张及茫然状态中,被负性情绪缠身。
情绪内耗的影响:
1. 生活效率受损:陷入情绪内耗的人,其学习与工作效率会受到很大损害。因为他每天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思考与关注自我感受上面,做什么都无法全身心投入,其结果就是想法脱离现实,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行动,继而没有好效果。
2. 产生负面情绪:陷入情绪内耗的人,自己感觉很累,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消耗自己,面对无助、焦虑、脆弱、迷茫的心态,没有精力关心外界,找不到行动的方向。
二、什么是家庭情绪内耗?
家庭情绪内耗是指家庭内成员之间互相拉扯,互相较劲,导致孩子举步不前。内耗严重的家庭,孩子还会退步。
例如,一个孩子的外语不好,妈妈希望孩子多拿出一些时间用于背单词、做英语练习题,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妈妈提醒孩子去背英语单词时,孩子已经为自己安排了学习任务,不想听从妈妈的安排。此时,妈妈认为孩子不会学习,不听家长指导,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情况干涉自己的学习,矛盾就此产生,这就是典型的家庭情绪内耗的例子。家长与孩子都在用力,可是不在一个频道,不在一个方向上,互相拉扯,互相消耗。
陷入家庭情绪内耗的人,家长累,孩子更累,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剑拔弩张,都是负性情绪,互相感觉对方不理解自己。
三、为什么会出现家庭情绪内耗?
原因一:家长和孩子对现状不满,内心不接受,但是无力改变,这也是最本质原因。
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应该比现在更好,他的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或者“按照我孩子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他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成绩”……这句话表面听起来,是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暗含的意思却是家长对孩子现状不满意。几次表达无伤大雅,长期的表达就是家庭内耗的开端。人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于肯定、鼓励,智慧的家长首先肯定孩子努力已经取得的成绩,使孩子成就感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在此基础上所提的建议孩子很容易就接纳了,学习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
原因二:家庭太过看重结果,常常忽略过程。
“唯结果论”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如果对孩子考试结果不满意,全家就会在挫败情绪中无力自拔。家庭内成员之间负性情绪互相影响,甚至是叠加,根本看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闪光之处,更不会去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还有些家庭只想要结果,不关注过程。例如,有些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各种纵容溺爱,根本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比如一位家长为了满足孩子追星的愿望,帮孩子撒谎请假去外地看明星演出,等孩子进入高中,又希望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立刻收获好成绩,孩子成绩不理想,各种不满与责备接踵而至,家庭情绪内耗就此开始。当然有些家庭是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放任不管,到了初高中却想当然地希望孩子成长为优秀学生,好成绩扑面而来,这种想法相当于一朵花只浇一次水就想让它四季绽放,这种“没付出就想要结果”的教育方式也是家庭情绪内耗产生的原因。
孩子的每一个结果都来源于过程中的付出,既有家长的坚持也有孩子的坚持。如果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必须从过程入手,是否获得满意的结果取决于过程中的行动。
原因三:家庭内成员具有放大自己情绪的习惯,太注重自己的感受。
有些家长非常钻牛角尖,必须要把事情掰扯清楚,证明自己是对的,必须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这类家长总是把重点放在自己情绪上,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感受上。
陷入家庭情绪内耗的人总想找到“是谁错了?”实质上,无论是自责还是相互指责、埋怨都不解决任何问题。有些家长通过各种方法告诉孩子“是你错了!”所以孩子陷入内心的自责与行为的摆烂之中。
脚踏实地,拥抱过程、接纳结果
摆脱家庭情绪内耗没有捷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现实,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少想,多做”。这相当于我们走在荆棘路上,放眼望去,根本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战胜艰难险阻,不如只低头看眼前的路,带领孩子走好每一步。我们必须要清晰地知道,自怨、自责与焦虑不解决任何问题,行动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行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战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