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1995-1998年就读于常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神经药理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16项。获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并担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新药开发委员会委员。
2023年6月的一天接到了父亲转发的微信,是二中百年校庆专栏中教师走访老领导的报道。父亲是二中初中部66级学生,我是高中部95级学生,外甥女沈心是2020级学生今年被中南大学录取,三代人均为二中校友。文中提及的两位老领导,唐益安校长是父亲读书时初一(3)班的班主任,我入学时唐校长已近退休,可当年风采仍在我脑海中;叶剑铭校长是我高二的数学老师,多年未见则倍感亲切。读着文章,不禁想起了我在二中度过的三年时光与老师们。
我于1995年7月从常州第十一中学(现常州市朝阳中学)初中毕业,被二中高中部录取。当初父亲给我填报志愿时,首先是因为我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十分爱好,而二中向以文科教学见长;其次也许是因为父亲初中毕业后就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投身工作了,他想让我在当年他求学的地方完成他未了的大学之梦。
入学报到那天,一进校门便被古色古香的大成门所吸引,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当时大成门上还挂着 “奋战四百天,建成省重点” 的条幅。我们这届高一学生是二中许多年后又一次与省常中、一中与北郊中学在中考同一批次录取,所以学校十分重视。我被分在高一(5)班,班主任是当时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陆萍老师。初出茅庐的她任教经验难免有些不足,时常被我们这帮顽皮的学生弄的束手无策。但在高一结束时我们班成绩比入学时有了大幅提升,足见陆老师不凡的教学才能。语文郭洪根老师满头白发,老骥伏枥。他每周都会布置一篇作文并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评讲。我的作文曾有幸被郭老师评讲过并至今铭记于心,也让今天同样身为老师的我深刻体会到鼓励学生是多么重要。英语虞建伟老师戴着黑眼镜梳着背头,有一对特别可爱的在上幼儿园的双胞胎儿子,当年我还逗他们玩过,现在想来两个宝贝也到而立之年了。教物理的杨定夷老师十分儒雅,他的名字始终让我想起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前几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一本《常州第二中学校志》时发现,杨老师一直在二中任教,属于“活化石”级别的老师。他在教学中用自身亲身经历的一次公交车急刹车来加深我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让我记忆犹新。教历史的郑瑜老师学识渊博,时常拓展课本之外的内容,上他的课真是享受,更有幸从高一至高三得郑老师授教三年。郑老师身型颇丰,是足球场上的健将。我硕士毕业后曾在苏州大学药学院短暂工作,学院王清书记与郑老师都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他还和我提起过郑老师当年足球场上的风采。地理吴宁建老师风度翩翩讲课生动,可是不知道缺了哪根筋的我对洋流和风向始终感到无解,不肯下功夫却还常用“我不知道风在向哪个方向吹”来自嘲调侃。
高一结束面临文理分班。我对语文、英语、历史与政治极为喜欢,却对物理与化学视为畏途,因此自然选择了文科班并被分到了高二(5)班。当时高二共设两个文科班,因为恰好108位同学而被戏称为文科“一百单八将”。班主任吴琦松老师语文教学出神入化,对学生也十分宽容。有个学期语文教材头几篇课文是《别了,司徒雷登》《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伟人的大作,可我们读之味同嚼蜡,却对《雷雨》《林黛玉进贾府》《项链》等文学名著倍感兴趣。于是我们提出能否先讲后面的这些文学名著过过瘾,吴老师竟欣然同意了!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心理变化,别开生面,引人入胜,一度让我萌生了本科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想法。吴老师鼓励我们大量阅读文史哲相关书籍加强人文素养,甚至允许我们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面对有些同学乘机看言情小说也一笑了之。今天回想起来,仍十分感佩吴老师的胸怀。
数学叶剑铭老师先是教导主任后来又担任副校长,加之叶老师不苟言笑,让我们十分敬畏。不过他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一丝不苟。英语章建明老师当时住在刘国钧职校附近,而我住在丽华三村,经常能在上学路上碰到骑着电动车上班的章老师。为了夯实我们的英语基础,章老师甚至给我们重新讲了一遍初二和初三的英语教材。“这个句子很有味道”是他上课时经常讲得一句话,印象极其深刻。物理刘鹏老师、化学蒋晓明老师和地理谢晓萍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刘老师是当年二中物理的资深老师,蒋老师还给我们讲他在大学做实验时险些乙醚爆炸的故事。但因为在文科班,而我又一直对物理与化学不太感兴趣,对于这两门课往往不那么上心,现在想来错过了许多精彩的内容真是遗憾!我对生物很感兴趣,也很喜欢黄安老师的课,这也许为我日后从事生物医药相关研究埋下了伏笔。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生物标本室里有一套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标本,但这些标本成为了班上一些同学的梦魇,毕业后聚会时还经常成为大家聊天的谈资。
庆祝完香港回归进入高三了。原本要担任我们班主任的韩春萍老师,也是我高一与高二的政治老师,由于当年二中初中部中考失利,临危受命调去了初中部。语文教研组的“台柱”,也是常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之一的石祉英老师成为了我们高三(5)班的班主任。石老师的语文教学十分了得,曾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永康教授对石老师赞誉有加。石老师目光如炬,不怒自威。每天早晨出操时,他也站在最后和我们一起做操,以身作则,我们都十分敬畏他。数学朱元老师也是二中数学的“台柱”之一,教学不仅细致入微对学生也极有耐心,他看试卷批作业时摘下眼镜逐字批改的影像至今在我脑海里还十分清晰。可惜我在高考数学中遭遇滑铁卢,又因为1998年的江苏数学高考公认相对简单,因此我在谢师宴时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朱老师。朱老师却笑着说“你做题就是太谨慎太胆小了,要是胆子再大一点就好了”。那年高考历史是变态难,我却拿了相对高分,以至于郑瑜老师调侃我是把数学当作历史来考了。教政治的吴蕾老师虽然年轻却教学经验极其老到,擅于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丰富相对枯燥的政治教学,我至今还记得她举的经纪人唐金运作拳王泰森比赛的例子。
1998年7月领完毕业证书后我告别了二中校园,最后一次进校园还是2005年。去年2022年9月路过母校,囿于疫情,只能站在牌坊外望一眼校园。教学楼早已出新,校园景观也不再是脑海中的样子,惟有大成门巍峨依旧,而当年青葱少年的我也已人到中年。我曾经立志本科从事报考文科专业期望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却阴差阳错考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转考中药学专业硕士,然后又去香港科技大学读了生物学博士,现在又在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兜兜转转后从事的竟是曾视为畏途的理科专业。不能说造物弄人,但也感慨命运的安排。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与实践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梦想与心愿。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回首这段求学之路时,不由感悟到是二中三年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让我于不经意间选择了人生道路,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衷心感激母校恩师的教诲指导,感谢少年同学的相伴。祝愿母校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更期待能在校庆之日与恩师同学重逢,共贺母校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