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从洞穴思维中走出来才能在养育过程中实现突破
发布时间:2023-10-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何谓洞穴思维?这个名词来源于柏拉图的的“洞穴寓言”,这个寓言描述了一个非常令人痛苦的事实:一群囚犯生来就被锁在洞穴里,手脚被捆住,不能转身,只能朝前看洞壁,这群人的身后有一堆火,被锁住的人一辈子只能看到投在洞壁上的影子,他们都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直到一天有个人获得机会走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原来的视野仅局限于洞穴。

柏拉图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想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只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么他就和洞穴里面那些手脚被束缚的囚犯一般,自己认为已经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

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由于人在成长过程中对“心理稳定性”的追求与渴望,往往容易使我们的生活陷入僵化的状态。例如,习惯了穿什么样式的衣服,不想改变;害怕与人交往就会想方设法避开需要社交的场合;明知和朋友的关系已经没有那么好,甚至对方已经伤害了自己,但是也难以主动离开。我自己也是如此,无论到哪个城市出差都希望尽快回来,躺在自己的床上才能安然入睡,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哪怕家里只有我一人。

简言之,长久的生活经历使一个人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操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你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就会以这种不变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对“不稳定”、“不安全”就有一种恐惧感,当一个人不得不面对“不稳定”时,会焦虑,吃不好睡不好,为了获得这种稳定,于是抗拒改变,抗拒与自己不同的观念。


家长们,你有没有因为“洞穴思维”,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对的,坚持不肯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做出调整的情况呢?

家长常见的洞穴思维表现在:

第一,忽略孩子感受的控制。

认为自己是家长,所以可以随意掌控与设计孩子的人生,过度强势地干涉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自以为是的关心。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关心孩子,孩子对家长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家长没有耐心去听。当孩子尝试新事物、对外界充满好奇时,家长消极阻止或自以为是地否定。

第三,“一切为你好”的陪伴。

陪伴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之一,现在很多家庭的陪伴变成了以“一切为你好”为主题的系列安排:各种不尊重孩子需求的兴趣班、进名校、进重点班,之后逼着孩子选择热门却不感兴趣的专业等等,这种安排充其量只能是低质量的陪伴。由于家长之间互相跟风,这种僵化思维对孩子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第四,心口不一的尊重。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尊重孩子,实质上受僵化思维的影响根本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什么事情都只是需要孩子去执行,而不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这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尊重,更对激发孩子学习动力无益。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洞穴思维是一种低层次的思维,如果想走出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打破僵化的生活模式,走出舒适圈,敢于面对自我质疑、面对焦虑与恐惧,不要自欺欺人。有些孩子的问题已经有点严重了,家长还不肯承认现实、接受现实,更不要提改变自己,家长只有走出洞穴思维,才能突破自己固有的养育观点,使养育方式灵活多变,孩子出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生变化。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