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孩子为什么逆反?
发布时间:2023-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家长坐在一起时,会有很多共性的话题,其中一个话题就是讨论孩子逆反怎么办?一些家长说:“孩子在小学时很听话,甚至刚刚进入初中时家长的管教还可以发生作用,忽然间在十四、五岁左右开始变了,孩子遇到事情就是爱和父母唱反调,总与父母顶嘴,经常自作主张。”

一个高一的小女孩儿,看起来一副乖巧的样子,但是却处处和父母对着干,她刚上高一数学成绩不太好,她父母想找人给她补补课,让她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她有鼻炎,进入立秋之后,天天涕泪横流,她父母给她买了滴鼻药水,她却根本不用,偷偷地扔掉;有一次,她父母问她考试成绩怎么样,她没有表情地说“不好”,后来父母才知道那次考试是她发挥最好的一次。

很多家长会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已经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什么话也不和家长说,什么事情也不和家长商量,让家长头疼不已。逆反已经成为现在家长、老师都非常头痛的问题。

从心理上来讲,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逆反,那么孩子的逆反大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

逆反是心理学名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孩子逆反只发生在外部环境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合时。它的特征就是强烈的对立情绪和内心的否定意识。

简言之,在家里出现逆反的孩子,一定是因为家长营造的家庭氛围和孩子想法不一致,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不一样。

如何判断孩子出现了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就是出现了逆反心理,此时如果家长还强硬地与孩子对抗,只能两败俱伤,不解决任何问题。

第一个表现,故意在行为上与家长对抗。故意不听从家长的意见,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些孩子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家长不建议还好,提完建议,孩子根本不听,甚至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根本不考虑后果。

第二个表现,在态度上故意与家长作对。家长说什么,不管有没有道理就是习惯性进行反驳,并且强词夺理。

第三个表现,在对待父母时情感上非常冷漠。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习惯于我行我素。

我们要分析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在青春期时会逆反,这是孩子生理发育而带来的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或行为。很多孩子从进入青春期到高中毕业也不会出现逆反,那是因为家长的做法比较智慧。

孩子逆反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超限效应带来的反噬。

我们知道,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超过一定的量,否则胃肠无法承担;我们去听一个讲座,即使再好,如果持续听一天,人也会反感。

家长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成长,提醒孩子如何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事件,这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孩子与人交往、面对压力等很多情境时的应对方法都源自父母的引导。

但是如果家长教育行为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反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叮嘱是爱心与责任,当无时无刻都要叮嘱,一件事情翻过来掉过去说时,就变成了负担;成人偶尔给孩子一些压力、推孩子一把,这是教育的技巧,但是天天给压力,时时给压力,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承受其重时就会逆反;指出孩子的错误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是家长有时候指出一堆错误,让孩子感觉各种不满意:屋子里衣服放得太乱、床上太脏、写作业不认真等等,这些念叨超限了,足够引起孩子逆反。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年级较高的家长不直接指出问题,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变相表达不满,提出希望,当超过一定限度时,也会“培育”出一个逆反的孩子。

因此,智慧的家长要学会适可而止,能够摸清自己孩子内心的底线,不要轻易超限,逆反的孩子也是家长“培育”出来的。

第二,自我价值保护带来的逆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感的,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会信心倍增,充满力量,感觉未来一片光明。反之,如果感觉不到自我价值,人就会迷茫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

家长必须关注到孩子自我价值感较低所产生的影响,中指出,自我价值感过低的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自我价值感过低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逆反也与之相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做事的动力有一部分是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家长与老师的鼓励会激发孩子产生更大的动力,增加自我价值体验。但是在一些家庭中,当孩子总是被父母否定、贬低与打压时,感觉自己在家庭中价值感很低,他就会在无意识中产生“自我价值保护型逆反”。即孩子认为“如果你认为我的价值在你眼里一文不值,我为什么还要在意你的感受?!”孩子这样做是一种心理逃避机制,就是掩耳盗铃,“我不让你评价,不在乎你的感受了,我的价值感就不会降低。”所以,在外部行为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不再在意父母的评价,无论你说什么我都不再听从”的逆反孩子。

在学校中,有些家长会要求老师偶尔“收拾”一下自己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在成人的提醒下自强自立,这种“收拾”的尺度把握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和老师都“收拾”他,让他的自我价值感下降太多、内心受到伤害时,孩子就会反抗,从而出现逆反。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一个孩子的性格或认知方式等都可以导致逆反的发生,但是我认为以上两个方面是现在孩子逆反的主要原因。孩子即使处于青春期,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不一定会逆反。

逆反心理是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消失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作为家长,将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的成人看待时,仔细考量一些教育方法是否适切性,能够立足于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时,逆反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只是孩子成长中一种现象而已。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