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这个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疑惑,也是很多家庭共性问题,或者说是家庭矛盾冲突的焦点问题。
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实施教育行为,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父母是发号施令的一方,孩子是被教育的一方,家长发出命令,并监督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孩子对于家长命令的执行程度。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孩子执行的问题,是孩子自身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好。 还有一些家长总希望教育是具有魔力的过程,孩子出问题时,希望可以有一个捷径或者有一个最佳的方法,甚至是“一键”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 以上的观点代表着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互相提醒、达成共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是家长与孩子交流出了问题,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的反思、改进与成长,尤其是家长的反思与调整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考验耐力、意志力和情绪控制力的艰巨工程。 基于以上的观点,下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同年段的孩子都有不愿意写作业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助益。 原因之一:孩子不会,或者在写的过程中大多内容不熟练,孩子具有强烈的挫败感,也可能会有些孩子已经表现出了厌学的心理或行为。 由于“不会”,所以不愿意写作业,这个原因很普遍,也是最表层的原因。只要家长观察一下孩子,会非常容易地找到这个原因。人的本能是,愿意去做自己非常擅长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反感、抗拒等心理或行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不擅长,或根本不会,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成就感,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成就感是孩子有兴趣,并形成内动力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是这个原因,说明孩子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下,存在学习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逐渐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原因之二: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是这个原因不愿意写作业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是要改正他原来不专注的习惯,学习年段越高难度值越高。对于初高中的孩子,形成专注的习惯,这个调节与修正的过程需要家长冷静下来,分析原因,与孩子共同制定方案,坚持执行,这个坚持不仅是孩子的坚持,更是对家长的考验。 家庭教育是家长修行的过程。发脾气、惩罚孩子不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认真地反思,将自己的时间用于高质量的陪伴、有思考的规划、有毅力的坚持,才能看到孩子的点点转变。如果家长仅想通过一个咨询、一个回答就可以解决孩子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是家长将家庭教育简单化了。 原因之三:家长对于孩子写作业的要求不合理。 有些家长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对孩子成长的过程控制欲极强,把孩子想像成没有反抗思想的机器,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一旦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家长就会闹心、会控制不住地想去干涉。例如,孩子放学后,有些家长想让孩子立刻就写作业,孩子不写作业,家长就会唠叨、表达不满,直至孩子屈服为止。表面看,孩子听话了,但是写作业这个行为就变成孩子不喜欢的一项行为,让孩子反感的一项行为。对于年段高一些的孩子,例如初高中学生,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在一些家庭中是孩子对家长无声的反抗。 为什么孩子放学后,马上写作业不合理? 从脑科学上来讲,学习是大脑能量消耗的过程,孩子会感到疲劳,因此科学用脑是每个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的意识。孩子经过一天的高负荷学习,脑疲劳是必然的,因此适当休息与放松之后再写作业对于孩子来讲,应该更加合理。 当然,写作业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科学地写作业是需要中间有休息的。小学生40分钟至1小时、初中生1.5小时左右、高中生1.5小时至2小时之间最好休息一下。至于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写作业必须一次性写完,从科学用脑的角度更是不合理的。 所以,有些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家长的要求不合理,让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甚至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让孩子在校学习一天,回来后被家长不科学的想法所裹挟,不仅身体疲劳,心理也疲劳,更重要的是带着负面情绪的身心俱疲。 如果是以上的原因导致孩子不愿意写作业,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与孩子进行沟通,亲子之间制定双方同意的协定与规则,共同执行规则。 总之,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不同的孩子原因略有差异,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当然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孩子在内心对写作业这件事“不爱”、“不喜欢”。 家长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想办法让孩子从“不爱”、“不喜欢”逐渐变为内心不抗拒,最后到喜欢。定规则、有行动、重监督、共同坚持,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孩子一定奖励。目标就是让孩子不讨厌学习、完成一定任务时有成就感,在成就感的基础上逐渐喜欢学习,最终能够主动写作业。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家长来讲是考验,需要家长控制情绪,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分清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对症下药,还需要家长放弃自己娱乐时间,做好陪伴者与孩子成长的激励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温尼科特曾说过,“一个好的养育者,需要给孩子一个相对抱持的环境”。所谓的抱持,就是给他一个不限定、不批判的精神上的宽松环境。所以孩子做不好,或者做了让家长无法理解,甚至不那么喜欢的事情时,家长要接纳,要沟通,要问原因,要想办法,要对孩子有明确的、理性的调整建议,不要打击孩子的人格和自信心。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