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掌握鼓励与批评的“魔法”比例,激发孩子学习内动力
发布时间:2023-07-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民间有句话,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似乎告诉我们,人不能没有压力。但在压力的作用下,孩子会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压力大多带给孩子的是内心不舒适感,伴随焦虑感。因此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必须适度,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宜。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些困惑,究竟是给孩子压力好,还是不给孩子压力好呢?

首先,家长可以适度地给孩子一些压力。

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好,对自己要求较低的孩子,压力可以成为外动力,外动力的实质是一种拉力,相当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拉着孩子往前走,当孩子自己想摆烂时、放纵时,家长的这种外部拉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孩子不偏离方向,不放弃行动,有一定的效果。

其次,要想办法将这种外部的拉力变成孩子的内动力,因为内动力才是孩子走得更远的真正推动力量。

当我们只用压力这一个招法时,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外部拉力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失效。有些孩子面对家长的施压,表面上不反对,内心却消极抵抗,因此拖延成了习惯,对付成了常态,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是,家长尽管可以看见孩子一直在学,但是没有任何成效。当然,如果家长一味增加压力,超过孩子心理上能够承受的阈值,还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厌学,反感、逆反等等,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家长给予孩子的压力一定以孩子内心不反感,且能够对学习有一定作用为标准。

最后,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一定要非常清醒地知道,单纯的借助外部压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必须激发孩子的内动力。热爱与兴趣是孩子的内动力,更是一个人发展征途中自我推动的真正力量,与家长的外部拉力(压力)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现在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建议一:必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内动力是源自于孩子的内心,以孩子主动、自发为特征。当一个孩子有内动力时,它会积极主动地设定目标、制定规划,自主行动,不需要家长给压力,更不会在乎家长是不是给予奖励。有些孩子喜欢“COSPLAY”,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服装带有新时代孩子特有的创新元素,他们节约下来的钱都用于自己的爱好;有些孩子喜欢制作各种艺术作品,可以说创意无限,那些是孩子们喜欢的,喜欢的东西他们不会厌倦,更不会拖延。

因此,如果让孩子有兴趣,必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家长要适度放手。对于已经进入初高中的孩子,自主权更加重要,给予孩子自主权标示着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尊重与信任会带来力量、勇气以及自律。

建议二:家长要把握鼓励与批评的黄金比例。

研究表明,孩子的内动力形成与二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有了成就感,孩子才会热爱,才会有兴趣。第二个因素是来自于他人的鼓励与肯定。所有的人都知道,给予孩子的鼓励非常重要,这是孩子形成内动力关键。

有些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就是由于很多家长过于吝啬鼓励,或者不自觉间对孩子的报怨和批评太多造成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自律,对学习有兴趣,家长需自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情与语言。

那么,有些家长说,我也鼓励了,效果并不好,鼓励与批评使用的技术关键在哪?在于二者的比例。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值叫洛萨达心理线,是著名心理学家洛萨达提出的魔力数值。这个洛萨达心理线是指,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例是17:6时,一个人在情绪和行动上是最积极向上的,除出来的数值约为2.90131。也就是说31的比例是最佳的。

鼓励带给孩子的就是积极的情绪,批评带给孩子的是消极的情绪,因此,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就是当一个家长或老师想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前面需要对孩子已经有了三次鼓励语言或行为。这样的比例对孩子来讲,内心体验是最好的,对于家长的批评也会欣然接受。

当一个孩子的积极情绪低于17,消极情绪高于6时,孩子就会很消极,比值越低,孩子越消极,这时很多家长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孩子自卑,有抑郁情绪、不开心,与家长的鼓励少、批评多密切相关。

但是家长要切记,不是积极情绪高于17,孩子就越快乐,当积极情绪高于17,消极情绪过低时,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例过高时,人将迅速陷入消极。所以如果家长全是鼓励,从不批评,那么孩子的外部表现依然是消极,鼓励不具备任何的效力。这就是具有魔力性质的洛萨达心理线,刚刚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把握批评与鼓励孩子的尺度,洛萨达心理线可以为各位家长提供参考。每一个孩子的热爱与兴趣都与家长的鼓励密不可分,每一个孩子的自信与阳光都与家长的科学鼓励密切相关。当孩子在压力作用下取得一定成绩时,孩子内心的成就感与家长的科学鼓励可以使孩子的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