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波:1987年-1993年就读于常州市第二中学。1997年至今就职于常州市第二中学,现任英语教研组组长,获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高中英语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荣立“三等功”两次。
寸草春晖
我对二中,好比寸草春晖,有着一份非同一般的感情。她就像我的慈母,陪我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冬夏。我打小在隔壁西横街小学读书,一放学就常到二中校园里玩耍,对高我一头的大孩子充满好奇,对神情严肃的老师心怀敬畏,想着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1987年我成了这儿的一名初中生,并直升进了高中重点班,一待就是六年。那时的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楼板吱嘎作响,桌椅参差不平,连电扇都没有,更别提空调和一体机了。没有PPT的课堂,老师常常落了满手满身的粉笔灰;没有大礼堂的学生大会,我们端起小板凳在篮球场集结;没有电脑和打印机的年代,试卷都透着油墨的清香;而成绩报告单上班主任的手写评语则是一笔一划下最有温度的对白。清晨,我在梧桐树下扛着大扫把将泥地的包干区刮得尘土飞扬;中午,跑到食堂取出刻着我名字的铝制蒸饭盒;傍晚,又在操场水泥砌成的乒乓桌上跟小伙伴酣战方休。我在一年厚似一年的书本中贪婪地汲取养分,在老师们的教导和激励下刻苦求学,在二中宽容的怀抱里恣意成长:曾因推铅球不及格哭鼻子,不服输苦练数月终于达标;曾窃喜上课时传抄席慕蓉的诗集没被发现;曾在历史课上积极发言求老师奖赏他手编的小金鱼,曾偷偷尾随生物老师到实验室为看一眼传说中的活体标本;也曾目不转睛看着老师出神只因那双深邃的眼睛和磁性的声音……青春的记忆,青涩、懵懂、单纯、而美好。二中母亲,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我,伴着我,一年年长大。
三尺讲台
犹记得初一时杨世良老师指着我当全班同学面说,这个姑娘日后适合当教师;而六年后,我被保送到了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一切就像冥冥中的安排。四年后,我毅然而然回到了母校的怀抱,昔日的恩师成了我的同事和战友,他们不仅像父母兄长一样呵护我,其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亦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李娟娟的严谨、吴琦松的博学、查成军的专业、杨伟成的朴实、朱小琴的慈爱、何娟芳的睿智、孔彩霞的激情、汤为民的亲和、章建明的诙谐……除了他们,我接触过的许许多多二中教师的事迹可以编撰成一部感人至深的爱心史诗!数不清的晨曦暮霭,他们奔忙在两点一线;夜阑更深,他们为班级的发展辗转反侧。二中人文的氛围和英语组和谐的团队给了我强烈的归属感。二十六年的工作生涯里,有过屡遭挫折的痛楚,有过不眠不休的焦虑,也有过浅尝甘霖的欣喜,有过满载荣光的满足。记得一次次与学生促膝谈心,真诚交流,甚至深夜家访,也记得一次次毕业学生真切的问候、祝福的卡片、感恩的留言。有哪个职业能感受得到这么阔绰的幸福呢?
桃李成蹊
因为工作繁忙,人际圈小,二中也成了许多单身青年教师结缘的圣地,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吧!我正是在这里遇到了携手一生的伴侣李老师,在这里相识、相知、相恋。我们为女儿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取名,既希望她拥有真诚高洁但不张扬的美好品格,也是我俩作为教师的毕生追求。她是很多二中老师抱过、喊得出几乎所有老师名字、熟悉二中校园每个角落、真正在二中校园怀抱里长大的孩子。二中花园里和操场上总是回荡着一波波教工子女们追逐玩耍的欢乐,留下一段段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我们的幸福小家就停泊在这二中的温馨港湾里。
归来少年
二中陪伴我一路成长,我见证她悄然变迁。如今的二中已今非昔比,粉墙雕梁,玲珑古朴,一草一瓦都透着知性灵动。但尘封记忆里的歌声、汗水和教诲却依然常驻心头,想回家看看的老同学人到中年益发渴望重温往昔的美好。初中毕业20周年、高中毕业30周年,几乎有响必应。见面先比谁的发际线高,再相互调侃当年的糗事。看着年过古稀的恩师依然健硕,听着同学们分享各自的往事今日,感恩、感慨又感动。参观校园时恰好课间一群学生冲出教室,我们中有人说:“快看,这不是我们跑出来了吗!”此情此景我每日司空见惯,但他这一喊似乎真看到我们当年下课的情景。昨日一起奔跑,意气风发,今天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再回首,往事如烟;再回首,我心依旧!
供稿:党政办公室
文:徐萍波
审核: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