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常州市第二中学青少年手机沉迷家庭管理指南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当今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孩子被成为“Z世代”或“数字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正因“Z世代”与移动互联网如此紧密的关系,“Z世代”孩子对手机的迷恋成为家长的一大困扰,也常常是亲子冲突的导火线,许多家长视手机如“洪水猛兽”一般,有的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机,马上情绪爆发,开始激动、生气、指责,甚至勒令禁止使用,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内心非常纠结,在管与不管之间徘徊。

一、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是否合理?

手机等电子产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沟通工具和学习用具,手机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不单单是接打电话、接收信息的工具了,上网课、线上考试、上传学习成果、微信聊天、拍照、打游戏等……手机俨然已经成了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手机就是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孩子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对孩子发展也是有利的。如果强硬禁止,效果未必如家长所愿。

心理学上有一种“禁果效应”,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当孩子因为外力被迫禁止接触一些事物,他反而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中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亦是如此。且不说家长您对孩子禁用手机的管理已经让孩子们感到好奇、诱惑;部分家长“看着孩子使用手机”、“偷看孩子聊天软件”等行为甚至让孩子感受到对自身隐私的侵犯。

因此,家长如果一味地禁用手机、管制手机的使用只会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培养自制力,引导健康生活观。

二、读懂孩子:沉迷手机的心理真相

孩子为什么迷恋手机呢?不同的孩子原因可能不一样,父母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家长们要分析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孩子任何“不可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呼唤爱。父母要解决的不是手机游戏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问题。

1、独立型依赖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增强,心理生活更加丰富,渴望拥有自己的私密世界,使用手机记录生活、探索未知便是一个渠道。

2、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QQ,还有各种网络平台为孩子社交提供了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青春期的孩子社会性增强,他们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有了强烈的同伴人际关系需求。然而学业的紧张、课外集体的活动减少等使得孩子们的人际需求受限,便捷的智能手机更能满足孩子们的人际关系需求.

3、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特别在现实中学习不良、成长受挫,在现实中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孩子,更容易转向网络世界寻找存在感。

4、娱乐型依赖

手机短视频、手机游戏以及新兴APP等茧房式信息将孩子们缠绕,这些“低级快乐”让孩子们的多巴胺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让孩子们“甘愿”沉浸其中,舍不得放下手机。

5、情感缺失型依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稳定的家庭中,孩子沉迷手机的风险就越低,相反,家庭越动荡,比如父母离婚、单亲家庭、家庭气氛压抑,都会加剧孩子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上瘾程度。因此不少中学生依赖手机是因为情感缺失、人际关系不融洽所致,例如有的父母离异亲情冷漠,有的父母忙碌无暇顾及自身。而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人际需求,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失意会导致孩子去手机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寻找人际支持,填补内心的空虚。

三、让孩子放得下手机的3法宝

1.父母以身作则

调查显示,60%的家长担心孩子们会在屏幕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但70%的孩子却认为他们的父母也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当很多父母提醒孩子不要玩手机的时候,可能会被孩子直接回怼:凭什么你大人能看我就不能看?不错,在电子产品面前,很多大人自己也做不到自我控制。当部分家长在禁止或严格管控孩子使用手机时,反过来,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使用手机的“低头行为”(一边看着孩子学习一边看手机、带孩子外出自己在一旁看手机、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刷视频到深夜等行为)给孩子什么影响呢?

要想给孩子管理手机提供有用的帮助和支持,作为父母和大人,首先自己就必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电子产品使用的模范。

家长可以:

(1)和孩子分享你在监督自己使用电子产品时候的矛盾和问题,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有和ta一样的烦恼;

(2)告诉ta你找到的一些有用的或者对你认识的人有用的电子产品管理小方法、小技巧;

(3)告诉你的孩子,当ta和你说话时如果你在看手机,请孩子提醒你别看了,而你要为这样的行为道歉;

(4)当你要做重要事情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控制不住想要拿起手机,请你把手机交给你的另一半保管;

(5)让孩子看到你的努力。当孩子看到父母为管理好电子产品使用所付出的努力,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向父母学习,努力管理好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2.用丰富的活动转移兴趣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心理能量是不会消失的。用压制的方式可能暂时有效,但只是把意识里的能量强压到个人无意识里面而已,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死灰复燃。”我们与其整天阻止孩子玩手机,斗智斗勇,最后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孩子逆反,不如花精力和时间研究一下如何把孩子玩手机的心理能量和动力转移到新的方向上来

家长可以:

(1)创设一些带来快乐体验和成就感的活动,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和兴趣。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点来创设、安排活动,逐步引导,而不一定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达到家长的要求。如果孩子玩手机是为了追电视剧、看电影等,那家长就可以打开电视让孩子在电视上面看,或者带孩子到电影院。这样起码对孩子眼睛的伤害减少了。如果孩子玩手机是为了用社交软件聊天交友,那家长可以和其他孩子的家长联系,创设一些面对面的户外互动。在处理孩子手机成瘾问题上,家长不要总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让孩子从玩手机转移到学习上面。

(2)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爱好,让孩子多参加其他各种活动。

这样孩子在不玩手机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其他的爱好和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家长可以培养青少年一静一动至少两个爱好。静的爱好如下棋、绘画、书法、读书、弹钢琴等,动的爱好如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毽子、跑步,等等。有了爱好,青少年就可以从中体验到快乐、学习到专注,当青少年在没有手机玩的情况下,就有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样,青少年也会更乐意。千万不要出现这种情况:不让青少年玩手机,就让青少年在家写作业或上补习班。青少年肯定受不了,因为两个活动之间的性质和带来的快乐感受有天壤之别,青少年可能会因此感觉生活孤独、无聊、枯燥甚至厌烦。

3.和孩子一起协商建立有奖有罚的家庭公约

很多电子产品的内容设计本就具有让人成瘾的心理功能,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必须严格控制的。但强制规定的效果并不好,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的危害,再和孩子协商建立使用规则,在孩子亲自参与下建立的规则,孩子会更加愿意去遵守。

《控制孩子玩手机,不妨先来个家庭公约》(刘朝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1)前进一小步,目标制定不图快

一下子禁止孩子看手机,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所以需要逐步减少。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少几分钟,一周7天改为一周5天或3天。在改变中,孩子自控力就得到了提升。

曾有一名中学生,假期里每天玩4个小时手机。妈妈管他,他就跟妈妈吵架。我们采用了前进一小步的方法,先把4个小时拆成上午2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孩子一听,觉得没什么损失,就答应了。虽然时间一样,但分开玩其实也是在提升孩子“停止游戏”的能力,增强他的控制力。

第二阶段,就改为了分成四个1小时,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停止能力。第三阶段,开始逐步减少时间,1小时变成55分钟。孩子也比较痛快地答应了,经过循序渐进,孩子能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0分钟。这样的过程,孩子容易接受,愿意去执行。只有孩子愿意执行的约定,才能取得效果。

(2)温和沟通,平等尊重不发火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也要讲究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更容易听进去。我们建议家长用简洁描述的方式去说话,不要用夸张、情绪化的方式说,而且还要给孩子预留出结束时间。

比如约定了玩20分钟,需要在15分钟时,就提醒孩子一遍:还有5分钟。而且,温和地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不是爸爸妈妈强压着他,孩子更愿意听从。

(3)坚守底线,执行过程不动摇

如果孩子在温和沟通后仍然不能停下来,就需要父母保持平静地去制止了。有的家庭约定:如果今天超时,第二天就不能玩。那么第二天一定要坚守住。有的家庭约定,到时间孩子不停下来,可以父母强制。因为这都是平静状态下约定的,并且有前面的提醒在先,这时父母坚定通常不会引发冲突,孩子反而能接受。

(4)适当激励,享受喜悦不放弃

当孩子能够忍住诱惑,停下玩手机时,一定要给孩子激励,表扬他或者满足他其它的一些合理小心愿(但慎用手机作为奖励的工具,比如可以多玩一会或买新手机等)。这样能缓解孩子的情绪,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阶段性目标,孩子达到目标时可以给他庆祝一下,并问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控制,学会抵制诱惑,才是更大的帮助。

 

手机等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要想预防孩子沉迷手机,去思考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反思自己是否能“严于律己”,协助孩子寻找应对手机沉迷的方法,转变养育观念和孩子共同应对成长难题、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