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来临,帮孩子科学应对焦虑
面对考试,学生心态的波动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有些学生越来越焦躁,情绪变化较快;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时而有信心,时而没信心;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学习节奏混乱;还有一些学生开始失眠、睡不着……于是有些家长也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家庭内氛围让人感觉如临大敌。以上所述的变化和氛围,家长和孩长都不喜欢,但是他们却不由自主地在营造这种氛围。
这时候需要冷静下来。考试压力的来源,除去孩子自身生成的,还有一些是家长在孩子备考期间的反常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因此,家长们要在这段时间里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积极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心情。
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要知道,焦虑并非有害无益。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有三种水平:轻度、中度、重度水平。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有害的,因此也不要看到孩子有些紧张就大惊小怪,适度的紧张,即中度水平的焦虑反倒可以使一个学生学习效果或者考试效果非常好,进入一个最好的学习状态和考试状态。这就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中等程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紧迫感,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脑的潜能,让大脑高效运行,很快进入临战状态,对考试成绩是有好处的。
因此当一个孩子在临考前感觉学习有压力时,出现学习或考试焦虑时,理智的做法就是:
第一,对于孩子出现的焦虑首先要保持平静心态,理性分析。如果出现的仅是焦虑情绪,无需有负担。考试前出现的焦虑一般来讲是不足以影响成绩的。
有时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焦虑反应,其实是家长自己本身过分敏感与焦虑造成的。有时孩子的焦虑水平是正常的,反倒是家长的大惊小怪,造成孩子与家长同时焦虑。如果是这样,各位家长可以放宽心,鼓励孩子全身心地备考,不要受心理因素的困扰。
第二,分析焦虑的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焦虑。如果是轻度、中度焦虑,应该认识到中度焦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充分激发大脑的潜能,尤其是在考试时,中度焦虑是有利于学生的考试发挥的。
第三,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帮倒忙。当孩子参加重大考试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这些都是消极暗示。要告诉孩子,“不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百害无一益。
事实上,很多孩子的焦虑都是正常值,试问,马上考试,孩子怎会不紧张?但很多家长过分夸大了孩子的焦虑,家长也随之焦虑起来,与孩子的焦虑互相促进,共同进入更高的焦虑水平。所以不需要过于渲染考试的紧张状态,也不需要过于夸大孩子的焦虑水平。家长的平静、平和会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焦虑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考试期间,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第一,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所说的营造学习氛围,并不是指一刻不停地监控、催促孩子去学习,而是要做到“全家总动员”,一起进入备考的学习状态。例如: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
第二,舒缓孩子的紧张情绪。缓解孩子的紧张首先是家长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紧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多半是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导致的。孩子觉得压力很大,害怕不能达到家长的标准,索性不复习了,破罐破摔。所以家长请不要向孩子传达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观念。应该告诉孩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他平常认真学习,考前认真复习就好。随后你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一些提议和看法,这时候孩子心里会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慢慢地稳定下来。
第三,饮食常态化,不过度调整饮食。饮食常态化,孩子的肠胃已经适应了家长日常准备的饮食,不因考试临近而刻意改变孩子饮食,这样容易额外增加孩子的肠胃负担。在此基础上早餐营养要丰富,午餐不宜油腻,晚餐尽量清淡。
第四,规律作息,不开夜车。尽量不打破日常的作息时间,如果骤然改变作息时间,生物钟也无法马上调整,反而影响孩子睡眠。如果孩子确实平常睡的太晚,你可以每天提前30分钟让孩子上床休息,帮助孩子保有充分的睡眠,保证在考试时间内孩子大脑处于兴奋点。
如果孩子入睡困难,可以通过冲洗热水澡、听轻松缓和的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调节;睡觉拉好窗帘,减少光线和噪声对睡眠的影响;不能因天气炎热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卧室温度以24-28度为宜,尤其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凉,同时做好蚊虫的消杀。
考试过后,理性开展沟通交流
第一,明确与孩子沟通的目的。考后与孩子沟通之前,家长首先要想好谈话的目的,是通过反思考试得失,鼓励孩子再接再厉?还是发泄心中难以抑制的焦虑、不安?家长可以建立如下两个考后谈话的目的:一是将考后谈话看作是亲子沟通的契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二是帮助孩子通过考后反思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胜不骄、败不馁”。选择谈话的场合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有外人在场时不谈,另一个原则是吃饭的时候少谈。
第二,建立考后谈话的心理基础。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孩子成绩的影响,很多家长被成绩冲昏了头脑,对暂时的胜利要么奖励、要么一带而过;对暂时的失利疯狂地投之以各种斥责行为。这样既不利于谈话的展开,也不利于谈话目的的达成。家长应理性地看待考试的意义,并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容易与孩子建立起考后谈话的心理基础。
1.家长要理解考试的积极意义。考试有很多积极意义,比如检验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检查学习盲区、锻炼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逐渐习得如何以理性思维和乐观心态应对生活挑战,这些都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意义更大。
2.家长要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成绩考得不错,家长可以说:“考得不错,看到你这么开心,爸爸也很开心,继续加油!”如果孩子考得不太好,家长可以说:“妈妈看到你的成绩,有点难过。你是不是也有点不开心?”尽量不要用“失望、愤怒、忧虑”这种“度数”较高的词语。家长客观而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将观察到的孩子的情绪也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评判,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可以和自己一起去面对问题。
第三,掌握考后反思的策略方法。家长要帮助孩子对考试结果进行积极归因,让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在心理学上,归因指的是推断事件或行为原因的过程。对成绩进行不同的归因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此次数学成绩不理想,如果孩子说“这次老师出题太难了”或是“考场上有个同学总咳嗽”,他是把成绩不好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孩子倾向于将不足归因为外部因素容易变得缺少责任感,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会降低持续努力的心理动力;当孩子把考试的失利归因为“能力”这个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时。如考不好是因为自己太笨了、再努力也没有用。孩子就容易产生无助的消极心理。从而降低学习的期望值,甚至自暴自弃。如果孩子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既可使他产生满意自信的情绪,也可能使他骄傲、自负。
积极的归因能够帮助孩子更积极地对待挑战和压力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归因呢?
1、从能力归因转为努力归因。
家长要和孩子多做努力归因。孩子考得好,就引导孩子想想自己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不是因为缺少努力,帮助他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
2、从简单的努力归因转为多维的策略归因。
想要达到预期目标,不仅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如目标设定、情感投入、方法策略等。家长可引导孩子从简单的努力归因转为多维的策略归因。当孩子很努力,但成绩没有提升时,要告诉孩子不是努力得不够,也不是能力不行,可能是因为某些学习方法不恰当。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寻找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改进学习策略。当孩子考得好应和孩子总结一下哪些学习方法还不错,才会让这次考试取得成功,能不能将这些方法用到考得不太好的学科上。
其实归根结底,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看淡考试结果,看重学习过程,着眼人生发展的积极观念,那么才是针对考试焦虑真正的“釜底抽薪”。家长们如果无法欣赏、接纳“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么我们很难接纳人生的常态,那就是平凡、真实。一条面朝大海的成长之路,除了一个个成绩,更有理想、有尊严、有欢笑,只有家庭真正转变观念,建立积极的成长观念,才能由内而外地享受当下、勇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