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高三学生缓解压力,提升动力,掌握科学方法,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我校高三年级于4月8日下午在生活楼报告厅举行了全体学生大会,大会邀请到江苏省苏州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㼆文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主题为“好心态才有好成绩吗?——来自一个心理老师的自我解构”心理讲座,通过心理学实验结论、运动员故事、脑科学证据以及自身经历,生动、精彩地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头脑飨宴。
曹老师以学生的常见疑问开篇:“我这人心态不好,一到大考就掉链子”“感觉没有准备好,我觉得我要考不好了”“每次考试都没底,感觉好像也做不了什么”,指出在高三下学期有两类典型的学生容易焦虑、紧张,即“焦虑体质”和“发挥型选手”。学生常常希望自己考试能够不紧张、考试前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完美复习、考试能够不粗心……但事实上,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借长期累积的丰富工作经验,曹老师为同学们总结出关于考试的五大定律: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完成百分百的复习;在心理上考完一门就放一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心态上把高考当作平时小测验是不可能的;动力是一个伪命题。放下“完美主义”要求后,我们能够怎么做来帮助自己发挥出最好的考试水平呢?曹老师给了我们答案:转变解决问题的观念,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基于目前状况暂时改变不了的前提下设置的,而非理想模型达成之后,就能如何。
曹老师指出:大脑的技能行动主要由执行决策(前额叶皮层)和进行自动行为模式识别(基底神经节)的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相当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功能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能节省精力,无须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任务。考试发挥的真正关键,取决于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协同水平,而建构学习的“微习惯”正是培养这种协同,“微习惯”完美适用于任何情绪或情况。学生即使开心且动力十足,也可能疲惫而沮丧,甚至可能生病,但是仍然能因为微习惯而完成任务。
曹老师讲解了实用有效的“微习惯”:相比复习到哪儿算哪儿,制定10-15天的短期可执行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有效进步;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体验“心流”;把平时测验当做高考来练习的“自我暗示法”,锻炼自己对考试时间节奏的把控;警惕并有意识修正自己对某些题目的习惯性错误思维;当自己考试思维混乱的时候进行“自我对话”,即边写边读清醒头脑、边想边说整理思路、提醒自己检查题目已知条件;稳定字迹合理规划,向草稿纸再要二十分……考试的本质是一种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微习惯”,打造科学稳定的考试系统,织就应考的“天罗地网”。
曹老师专业、幽默的讲解,为高三学子科学备战、冲刺高考指明了方向。希望高三同学能够潜心备考、厚积薄发,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开启自己的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