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家长的过度关注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3-06-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很多心理专家都提倡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不过度,有些家长说,道理都懂了,可是做不到。例如陪考,有的妈妈会说:“如果自己不去陪考,在家里就座卧不宁,心神不安,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看着长大的,重大的考试不陪着,是不是代表我对孩子的关注不够。”

家长关注孩子、爱孩子是天性,是不是百分百的爱,加上全方位、全时段的关注才是最好的呢?

我们首先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关注究竟是什么。

关注,简言之,关心与注意,关注的形式就是看与听,即对别人感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这个人的身上就是关注。关注对应的心理学名词是“注意”。

注意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状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集中性与选择性。所谓的集中性,就是将目光聚焦在重点上,而非全方位,如果注意分散了,效果反倒不佳。例如,一个家长对孩子所有的方面都关注,那么不仅每个方面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被关注对象(孩子)的反感。所谓选择性,就是选择特定对象(对于家长来讲就是孩子)积极的一面或消极的一面予以关注。所以关注分积极关注和消极关注两种。

如何关注孩子才更科学?

首先,从关注(注意)的集中性特点来看,家长不能过度关注孩子。

过度关注孩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家长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过于担心孩子,孩子做什么,家长都要帮忙,甚至全部包办代替。第二种是过度爱孩子,为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最优的条件,孩子出现的任何事情,家长第一时间为孩子分忧解难,孩子不需要对任何事情负责。

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父母爱孩子,关注到孩子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父母看来这是无私的爱和无条件的关注,但是在孩子看来却都是无形的压力。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父母对孩子关注越多,说明对孩子的要求越高、期望越高。这一点孩子会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一旦成绩没有达到父母心中的目标,会让父母失望的,所以关注越高,压力越大。例如考前,父母请假专门照顾孩子的起居,无微不至,孩子内心只有压力感,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达到父母内心的期望目标。

2.缩小孩子的成长空间。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空间的理解非常狭窄,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空间就是孩子的生活空间,就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加上学习。由于父母认为这个空间都是他们为孩子提供的,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空间的主人,就想控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你找了最好的学校,让你和最好的老师学习,为你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你就负责学习一件事,有什么做不好的?”

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认为自己非常关心孩子、爱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想了解孩子的一切消息。孩子接电话的时候,家长想偷听孩子在和谁聊天,一有机会就查看孩子隐私等等。这样的关注方式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会影响孩子正常成长。孩子没有机会体验人际关系怎么相处,因为父母已经帮他处理好了;孩子无法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父母已经替他们安排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能自主、健康地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曾说:“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空间对他们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空间就是指孩子成长的心灵空间。

其次,从关注(注意)的选择性来看,家长要选择积极关注而非消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孩子,注意强调他们的优点,有选择地突出孩子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从而使孩子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有的家长选择孩子在成长中宽容大度的地方给予肯定,孩子就会心胸豁达。

消极关注则反之,有的家长关注孩子身上发生的消极的事情,或者是孩子的缺点,例如“别人都能做好,你为什么做不好?”“某某人去竞选了班干部,你怎么不行呢?”

从心理学上来讲,消极关注更符合人的本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责任转移到被关注者(孩子)身上。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初中生,他一直对自己没有参加竞选校学生会干部而不能释怀,其实以他的性格即使竞选也未必成功,但是由于家长长期的消极关注,孩子的自责感、内疚感比同龄孩子高很多。

消极关注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消极的,而且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做到积极关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有意识地控制并训练自己。

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都与家长的过度关注,以及太多的消极关注相关。当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爱已经让孩子窒息,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反抗、叛逆、桀骜不驯,甚至怀疑家长所做事情的动机;当家长将孩子的成长空间压缩至极,孩子就会自己创造一个生存的空间,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家长此时再想与孩子沟通,就相当于与孩子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对话,或者是在不同的频道上对话。

所以,父母应该理性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关注是否合适,过度关注本身就体现着家长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家长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爱,但不是窒息的爱,家长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关注,但不是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和内疚心理的关注。

适度的爱、适度的关注、积极的关注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能力的体现。关注孩子的心灵,而非“关住”孩子的心扉,该放手时就要放手,放手也是一种爱,只有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