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州市第二中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而那时我已工作20年。其实我和二中的故事早就开始了。
1972年,妈妈18岁,带着青涩和期许来到常州二中,成为一名会计。这一做就是30多年,直至2010年退休。
1982年,刚满56天的我来到二中托儿所,这个现在看来新鲜的名词,在80后心中是温馨的代名词。现在门卫的西边就是托儿所所在地。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当时的校办厂更名为常柴调速器分厂,是爸爸工作的常柴厂对口衔接单位,分厂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食堂。
2008年因工作调动,我再次回到二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
可以说二中的100年,我们一家见证了半个世纪。这半世的情缘,我们与二中共同成长,见证了二中的一部浓缩史。
我的童年,就是在二中度过的。那时候的大成门是行政楼,富有年代感的木质楼梯非常有质感,踩上去嘎吱嘎吱。油印室就在一楼与二楼的拐角处,我照着大人们的样子,在钢板上刻字。然后拿起刷子一层一层的刷,那浓浓的,又有些呛鼻的油印味,瞬间弥漫在空气中。尤其是龙婆婆,她是油印的一把好手,她熟练而又麻利的动作,一气呵成。还有那长长的冒着热气向外伸出的小烟管,底部是类似平底锅的形式,是当时流行的取暖设备。记忆中,我用塑料碗热饭,可想而知,烫坏了好几个碗底。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采摘几朵炮仗花,往嘴里一抿,“哇,好甜”。童年的记忆就是如此清澈又让人难以忘怀。
在这里不仅有我的童年时光,还有我的求学生涯。初中,高中六年的光阴,画室里留下了多少个日夜的挥笔。在二中这片热土上,很多老师给予了我帮助和鼓励。邢屏主任、吴蕾主任、郑瑜老师、孔彩霞老师,周国林老师等一批老教师们,他们是二中的楷模更是二中精神的传承。
70年代拍摄于二中校门内
第一排左起:叶兰秀,蒋建文,张兰敏,高剑玉,方慧定
第二排左起:何伟,唐铮,胡小平,池金莲
2005年,妈妈穿当时的校服拍摄于大成门一楼会计室。
1996年,我初二,非常巧合的是照片上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老师。
左起依次为:巢晓鸣、危安琪、杨婕,李晶(原地理老师李永达女儿)。
1998年,和美丽温柔的翁俐瑶老师在桂林合影留念。
1999年和丁浩老师在杭州,丁浩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她博学,且耐心、细心有责任感。
2016年,女儿5岁,新世纪的见证人,和新体育馆合影。
时光荏苒,尽管身份与角色在转变,不变的是我们一家与二中的情谊。值此二中百年校庆之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道一句:人文二中,再创辉煌。我与二中的故事未完,仍将继续。
供稿:巢晓鸣
审核: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