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常州市第二中学心理指导中心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理指导中心以“帮助学生解除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帮助学生拥有发展中的动力与支撑”为工作职责,呵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一、目标理念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1.png 

二、建设内容

(一)心理课程

心理校本:课堂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校本课程开发。高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生涯规划为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外界环境、理性生涯决策、提高生涯能力;高二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人际关系、情绪调试、学会学习、生活与社会适应四方面开展课程。高三更开设多样团体辅导活动和专家讲座,赋能高考、助力拼搏。

学科融合:积极发挥全学科育人功效,学科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为学生成长护航,将学科中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年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心态、勇敢抗挫、畅快发展、乐享人生。

心理社团: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制定学生社团发展规划,完善社团自主管理。引导学生自主创建社团,充分挖掘学生和家长的特长等,作为学校社团课程开发的资源,使社团课程更接近学生兴趣,更富时代感。引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谋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家长学校:以家庭教育专栏、主题讲座、家教沙龙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达到配合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了最大的合力。

(二)心理辅导

校内线下辅导:线下心理辅导室全天开放预约,学生有问题可随时申请心理辅导,并开通三种渠道便捷预约:与与心理教师当面约定时间;填写心理辅导自助预约表格;通过班主任联系心理教师预约时间。

校内线上辅导:心理指导中心开设三种途径的线上辅导:即时聊天软件、电子信箱、热线电话,随时恭候学生及家长有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疑问。对每一次来访进行详细记录,形成历史清单。

校外专家资源:充分宣传、利用“常老师”专家公益心理服务,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心理咨询资源。

(三)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形成了以心理为主题的多彩活动体系,如生命健康月、高三成人礼、感恩节活动、525心理月均是心理活动节点,开展系列特色心理活动。

生涯规划活动:生涯规划是学生澄清人生理想、践行人生道路的重要一环,心理指导中心牵头展开多样生涯发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规划生涯。

心理科普活动:心理科普宣传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心理校园报、心理宣传栏、心理专栏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和家长的心中。

(四)心理预警

心理普测:积极开展每年心理普查工作,在校生无一遗漏全员参与心理普查,由学校心理教师将普测结果一对一反馈给各班班主任。基于普查结果反馈出需要重点观察的学生群体,班主任会通过日常观察和谈心谈话进行一轮筛选,再由心理教师一对一心理访谈评估完成二次筛选,最终形成不同等级的心理预警名单,由学校心理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人一策”,启动家校医联合干预。

三级机制:建立“班级-班主任-学校”三级预警机制。心理委员观察和发现学生中不易被察觉的情况和问题;班主任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干预;严重心理危机学生由心理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必要干预措施。

朋辈支持: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在心理指导中心指导下开展工作,在班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供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及时掌握和报告学生异常心理信息。

全员育人:通过“师生结对”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都是关心学生的一份子的力量,让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结对,其中心理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学生优先。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日常关心、定期谈心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适时帮助。

三、环境资源

2.png 

心理指导中心注重加强阵地建设,在硬件配备上逐渐提高专业要求,现已形成四“室”一“箱”等功能空间及相应的设备设施,由专人负责,正常运作。

个别心理辅导室:由舒适的辅导接待室和安静的辅导会谈室构成。多幅心理辅导宣传标语、有窗且大小合适的辅导房间、明暗适宜的百叶窗、鲜活夺目的盆栽绿植、柔软舒适且角度合适的辅导座椅、可爱亲切的抱枕等都为辅导室创造出一种温馨、放松的气氛,为需要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轻松隐蔽的心灵倾诉的专业场所。

团体心理辅导室:配备可移动椅、宽松的空间、多样的团体辅导材料工具等,方便各类室内心理辅导活动开展。

心理拓展训练室:包括沙盘室、放松室、宣泄室,配备了沙盘、音乐放松治疗椅、宣泄人等器材,使得心理辅导方法更加多样化,也更有利于个性化放松及宣泄。

心理阅览室:校图书馆购买多样心理健康类的书籍、期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图书馆心理类板块,可供师生们阅读学习。

心灵信箱及热线:通过热线、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多方位交流方式加强与师生及家长互动,倾听和帮助师生及家长的相关问题,及时做好保密,存档和反馈工作,为师生及学生家长倾诉心理困惑提供便捷通道。

四、运行机制

心理指导中心采取导师制、全员育人制、三级预警制、朋辈互助制、家校共育多元共建制等方式推动中心运行,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导师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心理策略,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从专兼职心理老师、班主任拓展为优秀教师、校外特聘专业教师、高校特聘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

全员育人制: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都是关心学生的一份子的力量,全体教师均在日常中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三级预警制:建立“班级-班主任-学校”三级护预警机制。班级选举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从学生中产生、在学生中工作,填补心理观察“盲区”。专职心理教师定期为心理委员展开座谈和培训,提供精神和知识支持。班主任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的干预。班主任和专职心理教师若发现学生有严重心理危机,及时向学校心理领导小组报告,有序采取干预措施。

朋辈互助制:在每班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协助老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召集有志愿的同学,建立心理社团,对于这些同学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自助与互助的能力。

家校共育制: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实现家校共育。

多元共建制: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赢得社会力量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兄弟学校的联系,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积极向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