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务公开>>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春光正好时,蓄力展芳菲——朱丽锋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线下活动
发布时间:2023-05-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秦鹤

  2023年4月27日,苏州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家伦教授做客朱丽锋网络名师工作室,在文在楼三楼为工作室全体成员讲学。

  王教授在师发处主任王赟的陪同下,参观了常州二中的府学十八景,对于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示了极高的欣赏与赞叹。

  参观完校园后,工作室成员汇聚一堂,聆听王教授的讲座。本次讲座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为题,王教授认为有底蕴的教师是语文教育“活的灵魂”,是学生睁眼看文学世界的“第一面镜子”,他联系阅读教学中的“公开课”例子,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同课异构”背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公开课的价值取向,最后明确“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评议标准。王教授的讲解让老师们受益颇丰,生发了许多对新课标下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新思考。

  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阅读”占据了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写作”教学名义上也占将近一半的江山,但实际上受到了严重的忽略,写作教学逐渐被“边缘化”,一度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乃至学生头疼的环节。由于意识不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两者逐渐“分道扬镳”。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应重视综合性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王教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强调读写结合,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他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转换,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延续的思考与探索,在历份大纲、课程标准中皆可找到依据。以言载情、以情传承文化,王教授提到二中作为千年府学,可以以学校的府学文化为依托,带领同学走出教室,在校园中感悟府学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二、“同课异构”与价值取向的走火入魔

  自2005年开始,“同课异构”一词易峰突起。“同课异构有着丰富的价值意义,它”能丰富展现地文本的教学价值,鲜明显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具有研究价值。但在“同课异构”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难以脱离同质性过强的藩篱,误入“深度”和“广度”的陷阱。而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还在于评价标准的先天不足,甚至有的老师自以为是,上课脱离了课标与教材体系,误解了核心素养。以“同课异构”为鉴,王教授提倡“同题异构”,即选定一个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考核题目,任课教师自选文本与教学方法。

  三、公开课与公开课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常有以“标新立异”“文以载道”为导向解读文本的现象。前者如有语文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在交通规则上做文章。后者如有老师将《品质》中的故事上升到社会问题,单纯的思想陶冶,不仅会使学生产生“被说教”的不悦情绪,同时由于背离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而很难使学生关注到语文课程的重点。也就是说,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抢起了“饭碗”,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忽视语文教学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随之成了一句空话。

  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提出自己有关公开课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一堂公开课要引导青年教师从“不会教”到“会教”,并且能指导青年教师从“会”到“精”。公开课不应变成精英学生的狂欢,王教授倡导公开课的三“平”取向:“平民”学生有所得,“平民”教师有所用,“平民”科研有所导。他特别强调,“公开课”价值的实现之路应该是师生真实的展示,不能只是师生共演一场”戏”。

  四、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评议。

  以“教”“学”为基础,以“评”为升华。于学生而言,一堂好课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地进行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将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在本堂课中得到运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紧扣教材体系,适应学生实际;学生有所得,这是价值标准。通过课堂,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审美情趣得以提高,文化价值立场更加明晰;教学效率是否高,这是优秀标准。老师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目标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教师是否底蕴深,这是更高标准。

  教师积淀底蕴,是一场成长的修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通过名师指导、互动讨论等环节,工作室成员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今后的教学方向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文稿:陈秀娟

  审核:朱丽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