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异性交往有“尺”有“度”?
发布时间:2023-05-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异性交往不是一个小众的话题,孩子们的困惑,学习类问题一定是排第一位的,排第二位的就是交往问题,尤其是异性交往。无论家长是否参与,异性交往都是孩子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必要的,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已有的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中学阶段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的人,比那些朋友少,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的个性发展更健全、更完善。当遇到事情时,这样的人情绪波动比较小,情感丰富,自制力较强,容易形成乐观、开朗、宽容的性格。

事实上,家长们所看到的孩子们之间的异性交往情况不完全一样,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谈情说爱,如胶似漆;当然也有的缺乏自控,行为过格等;当然还有单一爱慕,另一方不知道的情况。

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如何应对,还真需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如果简单的一概归之为“早恋”来进行处理,就会陷入简单粗暴的尴尬境地,孩子会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有的孩子就会从公开半公开状态转入地下,反而无法解决问题。后果要么是家长看到表面的“风平浪静”,孩子隐蔽性特别好,要么家长与孩子之间冲突升级,互相对抗。

退一步讲,就算孩子是真的“早恋”了,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来了,用不着惊慌失措,越是采取堵截式的专制手段,越容易升级矛盾。

孩子为什么会交往过密,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发育成熟。孩子生理发育,性意识觉醒。关心异性、喜欢同异性交往,这是孩子生理发育的结果,我们没有办法控制。

2.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如果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和孩子探讨异性交往的问题,在理性的状态下,家长的观点容易被孩子接受,大多数家庭都是孩子已经和异性有密切交往之后再补课,孩子已经认为家长别有用心了。

3.社会因素。开放、多元、信息量大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各种新旧媒体手段由于搏流量都充斥着与性有关的信息,所有这些对处于青春期又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的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诱惑。

4.缺乏交“心”的对象。真正进入“恋爱”的孩子们,他们大多喜欢的是有一个和他(她)交“心”的对象。很多家长总是把已长大的孩子当作“小孩”来监护,他们希望孩子纯真,一心扑在学习上。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有些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感情需求无法满足,他们希望从异性中获得温暖与安慰。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内心的困惑、倾诉的愿望能够在家长那里得到满足,他们就不会去寻求其他的途径。

知道了原因,如何引导孩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他愿意交“心”的对象。所以当孩子迷茫时,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导师;当孩子有烦恼时,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引导孩子跳出烦恼的圈子。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爱好,鼓励他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与同龄群体在一起玩,找到生活的乐趣,给他们创设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与孩子发生对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如果家长做到这一条,大抵不会面临孩子早恋的烦恼了。

2.如果孩子有心仪的对象,家长发现之后不要大惊小怪,可以像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聆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引导孩子在这个阶段理性地分析一下,建议孩子延迟决定,建议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心仪的对象。此时可以让孩子理性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喜欢哪个方面?对方有什么缺点?你能否接受?对方是不是真的也喜欢你等等。这些问题,家长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因孩子不同而不同。这个环节的实质是将孩子的感情暂时“冻”起来,如果孩子就是喜欢对方,也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不反对,但是希望孩子延迟满足自己情感需求,先做好学业,才能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格去追求爱情。家长可以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不要单独来往,避免接触,使其“感情”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逐渐淡化,消失,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同学交往,通过团体的力量淡化单一异性的吸引。

3.用关爱代替埋怨和阻隔。毕竟两个孩子之间是有感情的,要他们短暂“分手”在心理上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被要求短暂“冻结”感情的孩子,内心会有变化,会很复杂,这时他们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多理解孩子、让孩子的情感有舒泄的渠道,尽量避免让孩子和对方见面,这也是一种“隔”的方法。

我相信,家长的智慧是无限的。有些家长说,自己在气愤的情况下无法自制,那么请各位家长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问一下自己:“这件事情做过之后,会不会有效果?”如果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做起来还有意义吗?!例如严看死守、坚决反对等。

面对孩子的情感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力量,以形成必要的环境氛围,只要对孩子充满爱,冷静处理、耐心引导和关爱,要相信孩子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间交往的尺度,健康地成长!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