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进入倒计时,各非毕业年级的期中考试就在眼前。老师们,尤其是心理老师们面对的孩子们询问最多的就是焦虑问题,估计家长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在考试前几天,孩子们出现焦虑情绪时怎么办?
第一,认知技术。科学判定孩子的焦虑值,以自己稳定的心态给孩子吃定心丸。
85%以上孩子(也可能更高的比例)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有些孩子是进入考前的一个备战状态,有些焦虑是有助于孩子在最后几天冲刺复习的,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不和你谈论自己的焦虑状态,孩子以往也没有因为焦虑而影响成绩的历史,那么你就对孩子的焦虑情绪忽略不计吧,更不要主动提焦虑的事情,做好家长应该做的服务工作即可。你要相信孩子们会调整好自己的。
有些时候,家长不把孩子的焦虑当回事,孩子就不会受焦虑的影响;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有一点点焦虑反应,马上就开始担心会影响到孩子,你的表情、语言、动作出卖了你,根据心理学暗示的原理,你成功地让焦虑影响了你的孩子,你越强化它,它越影响你,纠缠你。淡化它、忽略它,是对待焦虑的最好方法。
第二,共情技术。让孩子感知到焦虑不是他独有的,从而降低孩子的焦虑值。
共情技术是指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诉你自己有点焦虑,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特别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因为在你年轻的时候,考试前也会焦虑,如果你没有焦虑的体验,可以找一个你知道的他人的例子与孩子共情,让你的孩子看到,焦虑了不会影响成绩,让他知道自己的焦虑状态不是自己独有的。在实际的教学生涯中,有一部分孩子,当我讲述我上学时带着焦虑考大学、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过程时,他们很多人就放松了自己的心态。
这时家长最不能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焦虑?家长如果问出这句话隐含了这几个意思:“你的焦虑我不理解,我需要问为什么”、“你的焦虑我没有经历过,所以让你告诉我”。这时孩子在内心就会增加不确定感,提高焦虑水平。当家长问孩子为什么焦虑时,实际上是引导孩子深入体验焦虑感,让孩子走进焦虑,而不是走出焦虑。
第三,例外技术。让孩子通过成功经验的分享形成战胜焦虑的信心。
例外是心理学中的“短期焦点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倾听,从孩子表述的问题中找到闪光点或者例外,给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让孩子跳出来看自己的问题。
具体操作是,当孩子到考试之前告诉你他焦虑了,你可以问他:“我知道你焦虑的感受,你之前有没有考试前不焦虑的时候?”这时候家长要挖掘孩子曾经不焦虑的那个时刻,哪怕只有一次。当孩子回答之后,你可以继续问:“那个时候为什么不焦虑呢?你怎么做到的?”
抓住这次例外,往深挖掘,能够找到孩子自己没有发现的闪光点、好的做法,家长可以将这个做法放大,让孩子深入地回忆与体会一下,他会发现他之前一直成功地战胜了焦虑。这个技术的要点就是与他一起回忆成功的做法,分享成功的体验,增强孩子的信心,此时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孩子是可以战胜焦虑的。家长也可以再次使用共情技术,将自己成功战胜焦虑的经验分享给孩子。
焦虑的本质原因就是孩子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你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发现这个不确定性已经确定了,焦虑感自然会下降的。人的心态很奇妙,这种做法,比家长空洞式地说教、鼓励与讲道理有用多了。
第四,见证技术。见证了孩子的付出与努力,赋予孩子力量。
在心理学中,见证技术的一个功能就是让我们本来不觉得那么真实的变化变得真实。类似于我们做一个项目,如果举办一个仪式,让更多的人见证这个项目的启动与发展,会给项目组更多的行动与坚持的力量,这个项目的一切进展都变得那么真实。
回到考前焦虑,家长们面对孩子表述的考前焦虑,大多人是无奈的,所以很多优秀的、善解人意的家长说:“孩子,考好考坏都没关系,爸妈都能接受”。这是家长们能够想到的最满意的一句安慰语言。但是仔细分析,孩子会品到“泄气”的味道。各位家长要清楚一件事情,有焦虑情绪的孩子大多都非常敏感,会很敏锐地捕捉到家长的心态,当家长这么说时,孩子会认为,家长对自己失望了,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所以他们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所以使用见证技术可以用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孩子,这几天我也感受到了你的焦虑感,和妈妈(爸爸)当年一样,焦虑了有时候学不进去(此处为共情技术),但是我看到了你比我更优秀的地方,尽管焦虑,但是你控制得特别好,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看到了你不放弃,比爸妈当年强多了,你真的挺棒的(家长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你见证了孩子努力的过程)”。
家长这样的表述会给孩子力量,“考好考坏都没关系”是无奈的情感占主体,见证孩子努力的表述方法会使孩子认为努力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是信任的力量,会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继续努力去做。
我们都知道,孩子焦虑时,如果能够鼓励孩子坚持去做,多掌握一些知识点和能力点都会增加成功的概率,降低焦虑水平。
其实以上技术不仅适用于家长,也适用于全体老师,不仅适用于考前焦虑的辅导,也适用于平时对孩子的激励。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自以为是的付出,不仅仅是家长采取的一些感动自我的行动,更重要的是真诚的感知和科学的指导,每位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身边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来源 | 驭心工作坊(ID:gh_808b12d1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