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品格提升>>心理指导中心>>文章内容
【百年风华 大成奋进】“智慧家长”:愧疚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3-01-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昭君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感触很深:起因是一件小事,小A的妈妈每天早上起得比较早,但不吃早饭,一定要等女儿小A起床后再和小A一起吃。

一次和妈妈吵架后,小A丈夫的一番“你还是要对你妈妈好一点,她对你多好,比如早晨饿那么久等你一起吃饭……”的话语点燃了小A多年来一直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勾起了成长中的这份隐痛,小A感到有些崩溃。

从小到大,别人都会因为妈妈早起饿肚子等她吃饭这样的事情来强调妈妈对小A多好多好,可是这样的好并不是她需要的,反而让小A一直活在“愧疚感”里

A也指出,这种不顾孩子是否需要,单方面施加的“爱”,更像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孩子被迫承受着这样的,心存愧疚,不敢违逆、反抗父母,或是做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然而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却一直被压抑,活得矛盾而痛苦。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有意无意都会用这种愧疚式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吃饭时,孩子有些挑食,吃了一点就不吃了,妈妈看了很生气,告诉孩子:我大清早去菜市场买的鸡,炖了一上午炖的鸡汤,还做了这么多菜,你还不好好吃饭,对得起我吗?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只能勉强自己多吃点,不爱喝鸡汤的他,也喝了一碗。

常见的还有这样一些话:你知道为了让你进这个学校,咱们家买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吗?你可要好好学习。”“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真要气死我吗?”“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甘愿。”“我舍不得吃,省给你吃。

所谓愧疚式教育,就是父母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这种教育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愧疚感三个字是如此沉重、伤人,它禁锢了孩子成长的自由,会对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造成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一、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有多痛苦?

适度的愧疚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在某些时候,还会促进孩子道德感的建立。

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家长引导他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时孩子可能会产生愧疚感,明白打人是不对的,从而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如果这种愧疚感,是家长有意无意中强行施加给孩子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害情绪,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给孩子过度的,总是把为了你放在嘴边,经常强调自己的付出,孩子没有选择,被迫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心理背上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他们常常会感觉到: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想要那些好的、贵的东西。”“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考这么点分真是对不起他们。”“父母工作那么累,我却在和朋友吃喝玩乐,太不应该了!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他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

愧疚感最大的杀伤力就在于,会让孩子转向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损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变得自卑、脆弱。

有一部青春剧叫《最好的我们》,剧中余淮的妈妈就总是强调自己的牺牲,以爱之名绑架孩子。比如她会向儿子哭诉: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是为了你。这些话语,让余淮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尽管他平时成绩不错,可每次一到重要考试就会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究其根源,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压力太大,自己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导致他每到关键时刻都无法轻松上阵,不敢出一丝差错,心态失衡。

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即便不愿意,也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否则就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于是经常藏起真正的自我,压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为先。他们心底的痛苦无从宣泄,过得纠结且不幸福。

二、爱和教育,都不该制造“愧疚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他无条件地爱着父母。很多时候,他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看到父母失望。就像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所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他们有时宁愿做出自我牺牲的事,也要去拯救和保护自己的父母。

作为家长,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该制造愧疚感,让爱变得过于沉重。真诚的爱和付出,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也自然会懂得感恩和努力。这样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都能从中受益,并享受其中的快乐和幸福。

避免愧疚式教育,有两点需要家长注意:

a.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有人会说,等孩子一起吃早饭,自己舍不得吃、把好吃的留给孩子······这些不都是爱孩子的表现吗?爱从来都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还要考虑到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所谓的“爱”,到底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只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自我感动式付出?就像我们不提倡溺爱,把孩子呵护地无微不至,导致他能力低下,难以独立。说到底,就是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就像孩子想要的是苹果,家长却给孩子买一堆草莓,还要强调草莓多么昂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中对此有深刻的解读:“‘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智慧的爱,应该有界限感,并顺应孩子的需要。不把孩子当做全部的生活重心,毫无节制地投入,尽该尽的养育责任,也不要忘了爱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不要以为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方式,就是,就是为孩子好,有时反而会变成孩子的负担和困扰。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并坚持学习教育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再去给予关怀和帮助。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家长和孩子都会处于一种轻松、舒畅的状态,建立起健康、紧密的亲子关系。

b. 学会对自己负责。

工作不顺、婚姻不和、对生活不满、对未来迷茫焦虑······现实生活中这些烦恼和问题太过残酷,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有些家长,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些压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仿佛自己过得不好、不快乐,都是孩子造成的。越是心怀恐惧、安全感缺失的家长,越是喜欢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然而,好的教育,永远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应该是这样一方付出牺牲,另一方内疚亏欠的关系。做诚实、成熟的家长,应当懂得自我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通过引发孩子的愧疚感,来让孩子承担。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有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完成,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说到底,是家长自己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选择如何爱孩子,给他什么样的条件,也是家长自发的行为,并非孩子的要求。如果想要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履行责任,那就心甘情愿地无条件爱孩子、为孩子付出。

不愿意做、做不到的事情,与其一边做一边强调自己的付出,不如不要做,量力而行。

有些家长没有能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储存足够的爱,所以,可以分一部分精力好好爱自己,自己的状态好了,才有能力给予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自己的人生课题,保持学习,提升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难题,想办法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说: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陪孩子慢慢成长,欣赏一个生命的变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调整好心态,享受这个过程,别让孩子在愧疚感中恐慌不安地长大。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