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是成长的第一课,也是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必须上好的课。当孩子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自然会重视与珍惜。那么,家长该如何上好这一课呢?以下这些小妙招,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保持积极态度,正向引导
父母只有自己对生命和死亡有正面的认识,才能引导孩子。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觉,很多时候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如果父母不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总是回避,孩子不仅对生死没有界限感,还会增加困惑和恐惧,甚至会无意识的做出漠视生命的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同,意味我们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解释。例如学龄期的孩子,他们和成年人一样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悲伤情结,他会不时地思考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此时的孩子,家长不应该简单地敷衍,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生命问题。我们可以带他去博物馆或者看相关的科教视频,让他明白人是如何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死亡,让他明白花开花谢、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生命的问题,我们要给予其正确的解答,比如生了什么样的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人死之后会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恐吓的语言来加重死亡的气氛,这样孩子能用更理智的眼光来看待死亡。
二、“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妈妈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极其艰辛的事情,但这么伟大的付出,往往被部分家长说成了“你是充话费送的”、“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虽是玩笑,但孩子听了不仅体会不到妈妈的辛苦,反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别人抛弃过。敷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幼小的内心受伤。反而正视事实,能让孩子知道妈妈当年辛苦怀孕并生下自己,才能理解妈妈的付出和伟大,明白每个生命的来之不易。
如果家里有宠物的话,也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教具”。小猫、小狗等很可爱,孩子们都喜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给宠物喂食、洗澡和陪伴,感受生命的活泼、幸福、珍贵,在这样的相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懂得爱与责任,明白珍惜生命,善待缘分。
三、在自然教育中感受生命
父母可以带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一些现象,从这些现象当中认识生命的珍贵。比如,在大自然中,小草、花朵、昆虫、小鸟等等都是生命呈现出来的现象,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在孩子们观察过程中,可以为他们讲述生长的过程,让孩子们感知生命的神奇、生命的力量,“大自然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启蒙,生命的意义,都包含在自然的万物之中。”
四、接纳孩子恐惧的情绪 给予足够安全感
当孩子对死亡表现出恐惧时,我们要正面这种恐惧,这是生命教育的前提。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永远爱着他。只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让孩子逐渐体验离别等难过的情绪,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伤的心情,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我们正视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重视“生”。
来源 | 空中少年宫(ID:KZ-S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