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生活的不确定似乎并没有因为冬天的到来而减少。一种担忧弥漫在人群中——“担心自己阳了”。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一、周围有阳性,如何缓解紧张情绪?
1、说出来
可以主动与自己信任的、内心强大的朋友联系,诉说一下内心的担忧和不安。在与朋友的沟通过程中,通过朋友的安慰,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缩小对可怕事件的想象。
朋友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帮助自己的注意力从对未来的担忧中拔出来,重新聚焦到当下可以做些什么的现实中。
2、动起来
在心理学上,人类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激反应是通过各类举动缓解焦虑。比如逃跑、战斗、找后援团等等。在有了一定行动之后,才会感觉慢慢放松下来。所以“动”是人类压力的排解方式。
“动”的意思不是单指运动。例如做家务、工作、陪孩子都是动的一部分。人只要在动着,焦虑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而在所有“动”的选项中,做家务对缓解焦虑的效果是最好的。
3、管起来
管住自己刷各类信息的时间长度。目前,网络上的内容都在走信息极端化。其实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很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只是分属两极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居民都过着略显焦虑的平常日子。既不岁月静好,但也不腥风血雨。所以我们要大大减少自己刷各类视频网站的时间,别让小概率的极端信息蒙蔽了我们的大脑。
二、确诊阳性,如何进行自我疏解?
1、合理关注疫情
“定时”而非“时时”,若一直关注疫情的变化,情绪就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而产生焦虑感。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
2、保持社会联系,彼此给予支持
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亲友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时正在做些什么,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在居家隔离期间,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更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上注意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4、关注当下
不过度忧虑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做好当下所能做的事情。如果自己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问题,可以及时地拨打心理求助热线,获得心理援助。
三、孩子确诊,家长可以怎么做?
1、自我调适,避免传递负面情绪
恐慌、紧张情绪和“新冠病毒”一样有一定的传染性,家长如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加不安和紧张。家长要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主动关注各种积极信息,可以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与亲朋联络,互帮互助。如果遇到确实难以应对的消极情绪,建议及时向专业机构进行求助。家长要多带孩子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情绪,在共同“战疫”中,不断增强其心理“免疫力”。
2、帮助孩子改善情绪,创造多维度支持系统
疫情防控期间,孩子无法外出,不能和同伴一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累积和积压。请家长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正面疏导和缓解,引导孩子运用简单的“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等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阅读来帮助孩子减压,保持积极心态。要尊重孩子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遇到争吵,可以按下暂停键,等到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理性沟通。除此之外,家长要让孩子与亲人、朋友、同伴、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接触和联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同的角色,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
3、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从媒体上看到或亲身经历的抗疫事件,引导孩子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接受科学应对疫情的权威指导,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做到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大自然。
四、出现心理困惑,请勇敢求助
如果在此期间家长、师生存在心理困惑,或者孩子与家长发生亲子冲突,自我心理调节失效,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可以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也可以在线上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来源 | 空中少年宫(ID:KZ-S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