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这么好,要啥有啥,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我们家长辛辛苦苦打拼,就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什么都不需要他操心,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些疑问也反映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源性”心理伤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家源性”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不良的教育心态
孩子的教育是当今成年人的焦虑源之一。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表现出过度焦虑、期望过高、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等不良教育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被接纳、被承认,但父母还一直沿用孩子儿童期的教养方式,事事替孩子做主,看似为孩子遮风挡雨,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力。
2.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不同,当低一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当需求未被满足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行为表现。孩子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根源都是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有的孩子在别人眼中生活优渥幸福,但父母忙于工作,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关心。孩子要的温暖和关注迟迟没有到来,只能用错误方式引起父母的关心。
3.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空心病”表现为意义感丧失,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孩子的父母对他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自己也没有生活目标,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甚至觉得活着没有动力。父母的过度保护,对孩子不作任何要求,也会让孩子的价值感无从体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生活被一种空虚感和无意义感所控制,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二、如何避免“家源性”心理伤害
1.端正教育心态,合理期望
教育心态决定教育行为。家长首先就要端正教育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教育心态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一颗平常心。家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该建立在对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优劣势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子女成长过程中受到启发,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一步步去实现。
2.提升教育能力,尊重规律
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长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有关。因此,家长要积极学习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家长学校系列课程等,能够较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方面的需求,对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有重要帮助。
3.分阶段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自主是健康个性的主要标志,也是个体在未来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家长不能事事以自己的意志和方式为孩子做主,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则,孩子要么表现出极大的叛逆,要么就将永远无法长大成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步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比如2-6岁,重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6-9岁,重点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岁到青春期前,重点关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青春期,重点关注独立价值观的培养等。
4.积极关注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尽可能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活动;积极做好家校沟通,多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只有积极关注,才能及早发现孩子心理与行为上的异常,洞察孩子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用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才能保持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不仅仅需要保障孩子在成长中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端正家庭教育心态,避免“家源性”心理伤害,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保驾护航!
来源 | 空中少年宫(ID:KZ-S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