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青年教师进贤营>>朗读者>>文章内容
府学文化场“朗读者”第一期“仁爱”
邹勇
发布时间:2021-10-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孔子讲到的所有的快乐,都跟学有关系。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这个所谓的“习”“温故”并不是回家复习备考。“习”“温故”意味着,我所学到的东西,我拿到我自己身上,变成我这个人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你会得到最大的快乐。是不是真正学习到,依照孔子标准,那就是学了什么样的东西,会让你变成不一样的人。孔子这位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的仁爱不完全体现在表面的温和,还在于教会学生不断地学习,最终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杨照曾说过,经典为什么可贵,或者说经典为什么有意义,因为经典经过了时间的淘洗,经典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但是它必然是蕴含“高贵人格的宝籍”。

  如果我们用这种心情去看孔子,才发现他是一个狡黠聪慧的学者、一个仁爱一生又可爱的老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同样的问题,老师怎么可以给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呢?这就是孔子。孔子是一个从来不会有标准答案的老师。

  颜渊问仁,孔子先告诉他仁的概念,再告诉他行动纲目——视听言动四个方面,最后颜渊愿付诸实践。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翻译过来是,什么叫做“仁”呢,就是不爱说话,说话很慢很笨的,就是“仁者”。这个答案你会觉得有一点怪,司马牛当然就觉得很怪了,司马牛就说,只要说话笨一点就可以当仁者了?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牛是一个“语多而躁”的人,他性格浮躁,喜欢多言。孔子想要他克服“语多而躁”的毛病,从而培养他的仁德。

  两个答案放在一起,可见孔子很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知道这个学生他的毛病在哪里,所以老师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这个学生。对老师而言,仁爱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11.pn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