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青年教师进贤营>>进贤之声>>文章内容
进贤之声第44期
发布时间:2022-04-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兵

  大家好,我是本期“进贤之声”的发声者吴梦麒。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2),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是关注每个追求教育公平的人必读的经典著作。布迪厄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选择面前的不平等与选择的不平等”。

  这一观点,源于布迪厄对法国大学生入学语言测试结果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他引入了语言资本与选择程度这两个概念,采用系统证实的方法,了解大学生语言测试成绩的优劣。语言不单单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提供了一个复杂的类别系统,证明了与社会出身相关的语言资本和所受选择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布迪厄认为不同社会出身的大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中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选择”:中下层的大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是受到了“过分选择”,而出身上层的大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却是一种“选择不足”。 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符码理论的提出者)也有相似的看法,他用精致型符码与限制型符码对来自不同阶级的学生进行划分,限制型符码语言表达简单、有限且特定,体现以集体为主的社会关系,精致型符码表现了以个人为主的社会关系,符合中产阶级的表达方式与用语习惯。不同的社会阶级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用语习惯,这导致了各社会阶级出身的学生学术成就的高低。在学校里,尽管精致型符码与限制型符码并行,但是精致型符码占据着主流,因此中产阶级的学生比劳工阶级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学校教育并取得成功,而处于下层的劳动者,他们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直接,他们使用限制型符码的可能性越大,就越容易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布迪厄指出在一个作为选择结果的群体中,选择的不平等有助于逐步减少选择面前不平等的影响。在经历了严格的淘汰与筛选之后,出现了少数下层的学生成绩优于部分上层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点,据此他提出幸存者的结构不断地随支配淘汰的标准变化,其结果是逐步弱化了社会出身与语言能力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布迪厄提出只有按社会分工出身不同进行的有区别的选择,尤其是对下层阶级出身的大学生的过分选择,才可以系统地解释语言能力随社会出身不同而发生的所有变化,尤其是解释一种文化资本的占有与成功程度之间正比关系的消失或颠倒。

  布迪厄通过他的研究揭示了个人教育的成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出身(即文化资产占有的多少)有关,但是他仍然用数据作为支撑,给“寒门出贵子”保留了无数的可能性,即可以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去创造辉煌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用奋斗点亮人生,是新时代青年神圣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奋进吧,二中学子!

  加油吧,高三学生!

生活照.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