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某开心地考取了省内一本,并成功进入自己喜欢的海洋科学专业,我也很欣慰。回想三年前,我做高一班主任时,班级学生陈某从小和家人关系就很疏离。父亲因工作繁忙管理相对较少,而母亲只会一味的严厉批评,导致母子关系恶劣。甚至一个月都不和母亲说话,一说话就开始吵架。作为青少年,他酷爱手机游戏,并把它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常常以患有颈椎病为由,不肯上学。父母要求过高,但是自己又做不到,长此以往,最终导致自己破罐子破摔,在高一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请假不来,甚至会用生命威胁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爱学生,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班主任,应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而我认为,好学生和“问题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习惯的好坏。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变成这样其背后都有原因,而找出孩子变化的原因,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去帮助他改正才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辛,甚至长时间看不到效果,但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他的变化,这就是教育。
了解情况后我积极和家长沟通,首先家长要改变教育的方式,以身作则,进行鼓励积极式的教育。接下来因为他喜欢生物,我从生物学科和他沟通,慢慢的了解到他的一些想法和真实感受,他喜欢科研,但是会感觉到学业的巨大压力,考的不好就会想着逃避现实,其实还是非常想变好的,但由于自身的惰性无法坚持。因此,每星期我都会去做一次家访,和他谈谈学习生活,聊游戏,聊动漫,我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用我自己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告诉他总会有风雨,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不给他过多压力,能坚持把高中读完。同时,在班上积极的发动同学和他沟通,他父母也委托了他以前喜欢的老师跟他聊天,慢慢的孩子和父母关系有所缓解,成绩有一定提升,能坚持每天上学。
时隔三年,我想,这一类孩子很多,我无法再像高一时那么细心全面,但是又该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出改变,要以身示范,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务必要和父母统一“战线”。另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万万不能把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成绩压力,也应多一些“正面鼓励”。教师最应该培养的,是孩子平时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思维习惯都会带入到学习中,而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导致孩子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是一种生命影响另一种生命。对待学生,要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去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与学生一同成长,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