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至今记忆犹新:相传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日晚上在院子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背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自己的弟子。他知道,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当下,对于学生的教育,特别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一味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或大发雷霆的发火,不仅毫无作用,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有时教师无声的行为要比教师口头的教育有效的多。对于这一点,我曾有过切身的体会。
小高同学是我们班的“问题学生”。他上课睡觉,无精打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对父母态度恶劣,叛逆心理强。处处与长辈及老师作对。十月天的一个英语自习课上,当时的天还是很热的,大多数同学都在做英语作业,我从教室门口路过时,发现小高同学在看课外杂志。我不禁怒火中烧,把他叫来办公室进行了一番“暴风骤雨”的说教。但是,在我凌厉的批评中,不经意间眼神交汇时,我觉察到他掩藏的抵触和对我的敷衍。此时我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我马上冷静下来,让他先回教室。显然我的这种说服教育的方式让他在心里对我筑起来一道冰封的墙,阻隔了我们之间正常的沟通,如果这样的僵局持续下去,真不敢想象这个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继续自暴自弃,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沦为差等生?不,我坚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暗下决心。
首先我需要让沟通的渠道建立起来。我开始有意在学习中多关注他,上课多提问他,设法调动他的积极性;分阶段性的找他谈话,可几次之后,我发现基本没效果,而且还让他对我有了戒备心理,有意躲着我。我陷入了迷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他喜欢网球。一次碰到他,就“无意”中问了他一句:“前几天温网刚赛完,你是喜欢费德勒呢,还是喜欢纳达尔?”一看我能说出这两个大明星的名字,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开始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费德勒,纳尔达以及他是怎么喜欢上网球的。其实他开始讲的很多,我都是听不懂的,但是我就在那不断的点头,偶尔听懂一句话就抓住这句话问他,让他感觉我是听懂他的话的。我心里窃喜,突破口找到了。
突破口打开了,他不再躲着我。我趁热打铁,寻找各种“不经意”的时机与他接触,但原则是忍住不谈学习上的事情。有时下课了,我故意放慢脚步,安排“无意间”和他走在一起的机会,聊会儿世界体坛。说实话,对于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我一开始确实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课间发现他一个人闷坐着,我就叫他帮我把刚收上来的作业本搬到办公室。去办公室的路上,他有些腼腆地说:“老师,以后需要帮忙,可以尽管叫我”。此刻我知道,这个办法又奏效了。为了帮助他能够走得更稳、走的更远,我还和他的家长做了充分的沟通,肯定他的想法,说服家长理解他,支持他。
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家长的支持,对小高的教育工作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改正坏习惯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每次孩子出现了问题,我都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是他这个年龄段男生的共性问题,还是他的个别问题;哪些是需要我直接找他就能解决的,哪些是他的家长必须及时参与解决的。少了之前遇事的急躁武断,多了一份处理问题的冷静和思考,不怕他出现相同的问题,只要坚持改正,终有一天能“修成正果”。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始终坚持做那默默奉献的绿叶,用爱耕耘以积蓄能量,带着学生们去感悟生活、发掘自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让他们能站在自己的肩膀去发现世界,去体验花期开放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