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曾彩英名班主任工作室>>育人事迹>>文章内容
她用爱心和智慧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发布时间:2022-07-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常州市第二中学曾彩英师德模范育人事迹材料

2022年7月)

曾彩英老师,从教30年就有22年担任班主任(13年在农村中学担任班主任);同期还担任十年数学备课组长、五年年级组长。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她患上严重的颞额关节炎和颈椎病、腰椎盘突出。颞额关节疼得张不开嘴,即使让其他老师代课,也不愿意回家休息;颈椎病发作压迫神经导致双手发麻,一只手握不住粉笔,就用双手;椎间盘突出疼得站不直腰仍然坚持上课,一堂课下来,只好躺在办公室的小板凳上缓解疼痛。她教育过的学生毕业后每年教师节给她送鲜花,称她“曾姐”、“曾阿姨”。他人不敢接的“问题学生”到了她任教的班级就不再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她战胜疾病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曾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学生觉得天要塌了,而我就是那个要顶着天把太阳找出来的高个子。这是一种使命担当”。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让刚入高中的2022届学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在天灾面前,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体验一种不曾有过的教育模式:居家学习,线上授课,学生和教师隔空互动,这对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家长看着孩子居家学习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们开始焦虑不安,他们开始斥责孩子,有的严重到和孩子无法沟通。人们期待冠疫情能早点过去,谁知道整个高中三年,疫情反复骚扰,直到2022年3月至5月迫近高考的黄金学习阶段还被迫隔离,线上听课。

2022年新年刚过,学生们刚刚返校上课,曾彩英老师班里的一位女生返校后表现异常:她不能长时间安坐,久坐两腿会不自然抖动,需要在教室或教室阳台上走动,上课期间经常会突然尖叫着拍桌子,严重影响其它同学上课。她上午来了,下午就要回家,经常会一个人跑到操场上发呆,在家很晚经常会打电话问曾老师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这个学生的异常表现,让曾老师警惕起来。她想起了2018届自己所带的高三(1)班中途插进来的两个女学生。

当时校领导告诉她,这两个插班的女学生精神严重抑郁,并要求她监控好她们的情绪变化。说实在的,在临近高考的关口,曾老师对这两个学生一无所知:她们的个性特点,思想情感状态,成长的背景和过程等等相关信息几乎为零。“从何入手教育呢?”她感觉一头的雾水,不知如何应对。她们进来后,她获得最初的印象是:她们神情憔悴,上课打不起精神,老师布置的练习或试卷不能完成,不愿意和人交流,几乎处在自闭的精神状态。其中有一位女生午间休息,居然天天躲进厕所。这样异常的行为,着实让她寝食不安,惊恐不已。于是,她多次请求领导让她们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校领导一句“你的请求不现实”,给回绝了。在无奈之下,曾老师只能天天在厕所门口陪着她,和她交流,听她倾诉。就这样近一个月的时间,她进厕所,曾老师便跟着、陪着还不停地和她聊着。经过交流,她了解到这两个女生在初中阶段学习都非常优秀,用她们父母的话说,“初中阶段是同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可升入高中重点班级后,成绩总是落后,一次次努力都不见效,导致她们精神严重抑郁。

难道这位女生也陷入了精神抑郁?曾老师立马联系家长,并告知孩子有可能精神出了问题。果不其然,医生诊断为:严重的抑郁症伴有轻度的精神分裂。

看着家长极度悲伤和绝望的眼神,曾老师似乎又看到了学生眼里满是乌云的漆黑世界,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大厦将倾的不幸。但即便是这样,曾老师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这样严峻的考验:精神严重抑郁伴有轻度精神分裂的学生,情绪反复无常,说不定随时会从某个高处跳下结束生命啊!这个责任又岂能一个班主任老师能够承担的呢?于是,她又一次找到校领导,要求学生回家学习,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敢承担这样天大的责任。可校领导委婉地说:我们学校如若把一个精神抑郁的学生拒之门外,那她的病情只会越来越重,那么这个学生的一生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家长也苦苦哀求:我们会让孩子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也请老师给孩子一个康复的机会。

曾老师从焦虑和惊恐中慢慢冷静下来。回想2018届高三中途插班来的两个女学生。

当校领导告诉她,插班的两个女学生有严重的精神抑郁之后,她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二十多年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她接触过农村中学失学的女孩。她还记得有个家住偏僻山村的女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父母不让她完成初中学业,回家干农活。她急得步行近三个小时,好不容易在田头找到她的父母。没想到家长满脸不高兴劈头盖脸地说:“她去上学,稻秧插不下去,到时全家人吃什么?你们当老师的怎么知道我们家里的难处呢?……”,她二话没说,脱下皮鞋,挽起裤腿,拿起稻秧就帮他们插了起来。连续三天的农忙假,曾老师可以为一个女生返校,帮她家插了三天的稻秧。家长最终让孩子返校。

她也接触过父母离异的学生。1996年,她班的某同学遭遇父母离异,家长放弃了对孩子的监管。从此,他经常逃学上娱乐厅。曾老师每天跑遍街上所有的娱乐厅寻找,有时把他带回教室,一转身他又逃走,一天下来三番五次地折腾。可被命运打击的学生怎么也不肯回到教室。“学生这样铁石心肠,恨他吗?可是他整天蓬头垢面沉溺娱乐厅,心里对父母的恨该有多深啊!放弃吧,同学们对班主任又该多失望呢。”曾老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她咬牙坚持着,整整一个月,她在学校和娱乐厅之间奔跑。家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整天上街跑,吃饭不见人,睡觉不按时。不难受吗?那个学生按照校规劝他退学吧,他这样整天在外面浪,出了事你担得起责任吗?”家人不说还好,这一提醒,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整天担惊受怕。打电话给他父亲,说找母亲;打电话给母亲,是找父亲。我没有了选择。”直到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全身湿透冻得发抖的学生被曾老师撞见。曾老师把他带回自己的宿舍,借来男老师的衣服给他换好,烧了一碗姜汤面端到他面前。学生边吃边掉眼泪,说:“老师,我已经半年多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他放声大哭,“爸爸除了给我吃饭的钱,什么都不管。我逃学就是要报复他们。”曾老师语重心长地劝道:“你别难过,父母过不到一起要分开,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答应老师,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学会自己独立。”从此,浪子回头。考上大专学校,成为私营企业老板。

总之,失学、父母离异等这都是让学生感到天都要塌下来的事情。而曾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腔爱心,凭借自己耐心细致,永不放弃的责任心扭转学生的命运,把学生心中陨落的“太阳”给找回来。

可这两个女同学这么严重的精神问题怎么解决?曾老师决定从寻找导致学生抑郁的原因入手,展开调查。经过一个多月走访家庭,咨询两个女生原来班主任的学习经历,曾老师觉得她们的心理问题,其症结在于学习不断受挫之后,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

二、“帮助学生重构学习的自信力,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其实,像这样学习曾经优秀因为遇上挫折而一蹶不振的学生她也接触不少,只是心理情绪的反应没有她们强烈罢了。遇上这样的学生,家长或老师往往会给她们列举很多能够经受得起挫折的动人故事来开导和教育她们:诸如“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成为英才”“司马迁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等等;甚至有些家长直截了当地说,“你看某某同学,人家上次没有考好,这次不也进步了,你怎么就不可以向他(她)学学?”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面对这两个“危险的女学生”,她知道任何的说教都是乏力的,因为她们对别人的所谓“成功”已经麻木不仁了。

曾老师决定改变已有的教育方法,“练习纠错”入手,避重就轻,帮助学生重构被打压的自信力。她要求两个女学生做好三件事:

一是班里的同学每次练习或测试之后,都是自己给自己纠错,要求她们跟着同学做并且把失分的原因写在纸上亲手交给班主任;二是通过纠错,把各学科存在的知识盲点记录下来分别交给任课老师;三是把测试之后发现的知识盲点经任课老师的辅导或者自己有针对性地练习之后,减少了多少,把它们记录下来亲手交给班主任。

两个女同学对她提出的三个要求开始有点匪夷所思,家长也很纳闷:一般情况下不都是老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然后提出改进意见吗?不过,她们感觉这个班主任不再面对面谈自己“前世今生”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她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等种种“苦口良药”,仅仅是纠个“错”似乎还能接受。由于避开了学生敏感的情绪反应,就测评试卷分析其结果,因此,她们还是很乐意按照她的要求做了。

这样的施教措施,在曾老师看来,要求学生对练习测评失误主动“纠错”,就是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主动干预自己的心理危机。在“纠错”过程中,学生认真地反省答案出错的原因,就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地评价,避免了他人用不客观的评判来加重学生失败后的心理危机感。这样学生考试失败后带来的不良情绪不至于长时间泛化、迁延下去,直至给后面的学习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因此“纠错”过程,使两个精神抑郁的女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在第一时间干预了考试带来的心理危机。

两个女生,因为小学初中学习成绩好,使她们内心充满了优越感。然而,学习成绩一旦受挫,之前的优越感就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这种精神负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就会动摇其学习的自信力。学习自信力受到打击之后,最先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沮丧和失落,又因为沮丧失落往往会产生自尊与自信的自我否定。而自信一旦处于自我否定状态,那么,在考试过程中,答题就容易优柔寡断,判断总是模棱两个,随之产生焦虑紧张的考试心理自然就很难避免。因此,学习受挫后,学习的自信得不到恢复,考试也无法正常发挥。这种负面情绪将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容易精神萎靡,对学习对生活毫无兴趣,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更是无动于衷;从而变得精神抑郁;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学习的进步,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让两个女学生迅速找出知识盲点并分类记录,就是让学生迅速调整其学习内容,制定新的学习目标,这样她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得以保护。最重要的是以阳光的心态摆脱失败带来的焦虑等消极情绪。不到三个月,两位女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其中一位女生也不再是午休躲厕所了。她们抑郁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到了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她们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所有的精神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她们参加2018年高考非常自信,分别以365、376的成绩被江苏大学和苏州大学重点大学录取。她们心灵中的“太阳”驱散了焦虑、恐惧,几近绝望的家人找回了往日的欢笑。

然而,眼下班里这个精神严重抑郁且伴有轻度精神分裂的学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精神抑郁的呢?还能沿用以上的教育方法帮助她重获新生吗?曾老师再次陷入了迷茫和沉思。

三、“耐心倾听,学生会慢慢打开幽闭的心灵之门;理解包容,学生会从漆黑的孤寂之中走进光里。”

自从知道这个女学生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并伴有轻度的精神分裂之后,曾老师坐立不安:摆在她面前的,不只是一个学生是否可以平安地完成日常授课,更重要的是一个花样年华的生命存在。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些艰难的日子,自己都快要抑郁了。她在日记中这样说:“我只能耐心的听她倾诉,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她说,‘初三开始,自己就觉得身体不舒服,每次和妈妈说,妈妈总是说自己偷懒,不愿意刻苦学习。到了高一,在家里上网课,有时自己实在是闷得喘不过气来,想抱抱妈妈,可是妈妈只会训斥我撒娇。老师,你知道吗,一上网课,我总会被一些难题弄得筋疲力尽,考试成绩也就越来越差,心里又害怕又紧张。我不知道怎么办,晚上难受得睡不着觉……”

有一次,她站在教室窗口久久发呆,曾老师看见她孤单的身影,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怜悯之情涌上心头。此情此景,她突然想起一个贪吃好睡的男生:

2019届,高三(7)班张同学,严重嗜睡,最长时间可以连续睡上十八小时以上。每天一到学校就是睡觉,一堂课老师要叫醒他无数次还是没用,哪怕是站着都能睡着,而且睡觉的呼噜声特别大,严重影响周围学生上课。他平时又喜欢吃薯条之类的零食,排除的体味特别浓,熏的大家都要悟着鼻子上课,尤其是他周围的同学只能佩戴口罩。安排座位,都没人愿意坐在他旁边。因为他特殊的生理状况,谁都不愿意搭理他。一时间,张同学“四面楚歌”,成了班级不受欢迎的学生。加上成天睡觉,几次考试成绩倒挂。他开始自暴自弃。

然而,在一次班集体元旦晚会上,其他同学都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带来的美食,唯独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守着一大袋美食发呆。曾老师走到他身旁,他拿给曾老师一个鸡大腿,曾老师很高兴的接下并引导他把其他的美食分给其它同学吃,周围同学也接受了他的好意。与此同时,曾老师又暗示他走上讲台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声歌唱,没想到他的歌声很好听,同学们为他鼓掌,请他再来几首,他连唱三首歌,大家给了他最烈烈的掌声。从此,大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排座位也没人排斥他,看到他上课睡觉,旁边同学会叫醒他,有问题同学也乐意帮助他,看到他吃零食,班干部会提醒他。慢慢地他不在受排挤,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张同学从孤寂走向欢愉,就因为一次偶然地分享。在教师的暗示下敢于一展自己亮丽的歌喉而赢得了同学的理解和包容。

那个张同学从幽闭的孤寂中走出来的经验告诉曾老师:这位女生长期压抑的心结,需要宣泄,需要倾诉,需要有人和她推心置腹地倾听和交流,需要更多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和包容。无数次的倾听,让曾老师发现:当学生面对自己反反复复说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时,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与平静。在学生反复絮叨的过程中,曾老师明白了:她在教室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呆着,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每次考试老师要宣布成绩,她总是说身体不舒服要求请假回家。她看懂了学生因为居家学习缺少自信而恐惧紧张,因恐惧紧张而焦躁不安,又因焦躁不安而抑郁的心路历程。此后,曾老师一有空,就听她诉说;她只要站在阳台上发呆,曾老师就主动走过去拥抱她。就是这样一个寻常的拥抱,学生满是负荷的心灵顿时得到了最温暖最舒适的放松;就是这样一个寻常的拥抱,学生那颗焦躁而恐惧的心,能够渐渐地平静下来。体育活动课,曾老师便陪着她在操场上慢走,逐步引导她聊一些开心的事。不管她是因为治病的需要,还是因疫情封控的需要,曾老师专门为她建了一个QQ群,所有老师的课堂同步直播,方便她学习。她每天的作业上传,各任课老师单独批改并予以耐心的辅导。病情缓解返校学习,曾老师就把她的座位,安排在她最信任的同学身边。为了她能顺利参加高考,曾老师特意为她向上级部门申请了高考备用考场(只有一个人的考场),在三天的考试期间,每一场考试前后曾老师都给她一个微笑和拥抱。她不仅顺利地通过高考,还以459的成绩考取本科院校。

分数出来之后,这位精神濒临崩溃的女同学,穿戴整齐,满脸绽放出灿烂的阳光,向曾老师的办公室奔跑,与曾老师紧紧拥抱着诉说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四、“领导和家长把学生交给我,我不能轻易地定义‘无药可救的学生’,成长路上她用集体的光芒照亮每一双步履艰难的脚步。”

她带班,有她自己的信念和方法。她认为,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别的教育力量不可替代的。为了营造聚力正能量的高压态势,她坚持了“三勤”“四不”原则。“三勤”:勤到位,保证教室始终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勤沟,与学生沟通,与任课老师沟通,与家长及时沟通。勤反思与总结:对学生的表现,采取“点状”表扬的方式,尽量让哪怕有丁点进步的学生也能得到鼓励,多渠道多方位树立健康向上勤奋好学的榜样。“四不”不歧视落后的学生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直接向家长告状,学生参加各类课余活动不插手。2002年,她所带的高一(6)班是一个教改实验班,当时被同学称为“五大金刚”的学生作为特殊情况进教改班。这“五大金刚”上课睡觉、闲聊,下课吃零食、比穿名牌,晚上上网吧。有些家长担心他们是“害群之马”,准备向学校施压,把他们“请”出去。可曾老师让家长们给学生改错的机会。他们一来,曾老师就让他们全部担任班干部。老师问责,同学监督,打破他们之间的“攻守同盟”。让他们站在班集体的“高光之处”,观察别人,审视自己,从而唤醒其自爱与自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渐渐地融入了集体,在学习方面通过集体的教育力量逐步树立学习信心。三年后他们全部考入大学。被人认为是“害群之马”的学生终于成为有所作为的“好马、良马”。为此,曾老师常拿他们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一个人只要肯融入集体,关心爱护集体,他一定会被集体所塑造。”然而,这样一个团结和谐、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曾老师又该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努力呢!

2021年12月份,班里一位女生被诊断为卵巢畸胎恶性肿瘤(早期)需要化疗3-4个疗程,家长快崩溃了。这样的厄运,对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心里所承受的压力和打击是空前的。学生非常绝望,不肯配合医生治疗。曾老师得知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心里一阵阵刺痛。她只要有空,就拿起电话与她互动,面对面视频聊天。她对学生说:“你不愿意治疗,那就意味着放弃生命。既然生命都可以放弃,那做几次化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经过化疗,你的病痊愈了,而你因为一点病痛就放弃高考,以后会不会后悔呢?”与此同时,所有任课老师都给她准备了一张充满希望和祝福的卡片。学生含着泪默默点头,终于同意配合医生治疗。在长达近5个月的治疗期间,曾老师带着班干部到医院去看望她,每次化疗结束她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问问她的情况。感觉她状态好的时候,鼓励她背背英语单词和语文的古文,练练理科题目,同时加强锻炼。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曾老师又专门为她建了一个QQ群,所有老师的课堂同步直播,方便她学习,每天的作业上传,老师单独批改。在老师和同学们无私的关爱与帮助下,四个疗程结束,复查下来一切正常。2022年5月6号,她终于重返校园,微笑着和同学们一起迎接人生的大考。痊愈后的她开始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时间学习,下课都不舍得休息。当年高考以545的成绩考取一本院校。她的勇敢和坚持感动着身边每一个关爱她的老师同学和医生。

曾老师就是这样30年如一日,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使命担当,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敢于突破传统的施教方法,大胆改革创新。她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信力作为教书育人的关键,把聚力正能量,温暖和照亮每一双求学者的脚步作为班级教育的奋斗目标。这些极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她的施教方法成功地破解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个性品质教育问题,心理情感问题以及家庭教育问题等。她的教育方法既有创造性,又有可操作性。因此,她所带班级参加中高考成绩始终名列同层次班级的前茅,2018年高三(1)班高考一本达线率98.2%。她带的班级体,五次分别被评选为“市先进班集体”、“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她个人4次获区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2次市三等奖。2次获区优秀班主任、1次市优秀班主任。然而,对于自己的业务水平,她从不固步自封,她认为“老师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引导学生去寻找活水的源头,这是一个永远全新的课题”。为此,她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参加江苏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常州市新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培训。30年之间,她的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分获县市省级一、二、三奖。她个人03年、04年、05年连续考核优秀。17年、18年、19年连续考核优秀,二次获三等功,2007年被授予市“巾帼示范”标兵,2016年获市第十二届教师“华英奖”。2018年获常州市“师德模范”。2019年获“梅特勒—托利多”教育奖励。2019年获常州市高级班主任。

曾彩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用她青春的赤诚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教育诗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