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莘莘学子>>曾彩英名班主任工作室>>交流研讨>>文章内容
走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评价的误区
发布时间:2021-11-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常州市第二中学曾彩英

翻阅班主任在学生成绩报告单上写下的评语,概况起来有这么几条;

一. 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

二.尊敬师长,严守纪律。

三. 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

四.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以上二至四条或相反)

五.学习成绩优秀(或良好或一般或差)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实在是又大又空。有些只注意现象,有些带有明显倾向。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陷入了某种误区。

误区一:以偏概全,忽略了基础教育对学生“思想道

德品质”的涵盖。

李岚清副总理在《大力宣传,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既要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打下基础,又要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打基础。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非专门的基础思想品德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基础思想品德”呢?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1;学生李某在小学阶段成绩冒尖,成为教师,家长的宠儿,各种荣誉集于一身,教师对他思想品德的评价年年优秀。然而升入中学后,因为尖子云集,李某无法再出类拔萃,心理失衡,走向另一个极端。

案例二;学生张某性好动,不能约束自己,教师年年给一个“不守纪律”的评语,家长因此拳脚相加,以致使张某报复之心剧增,对他人种下仇恨的种子。

案例三,学生许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教师认为许某是个尊敬教师,严守纪律的学生。实则许某心胸狭窄,郁郁寡欢,对生活既无挫折又无激情,孤独寂寞使她精神崩溃。

……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基础思想品德是否可以说,它涵盖了一个人正确认识他人,认知社会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参与社会系列所具备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对民族、对集体的高度责任心等。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某种突出的行为特征,而应该顾及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整个心智进行全面评价。

误区二:把学习成绩作为思想品德好坏的终极目标,忽略学生整体的发展。

推行素质教育无疑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冲击。尽管如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的评估进行了大的修正,可教师仍然把“授业解惑”摆在重要位置。究其原因还是家庭社会对学生成绩的认可左右着学校的兴衰荣辱,左右着教师的升降沉浮;因此,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终及目标也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指出的是:以学习成绩论优劣实际上就是把人的智能素质缩减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即智商的高低)。耶鲁心理学家罗伯·史登柏经过一番系统化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智能有别于学院的智能,而且是实际生活表现的关键能力,以职场上极受重视的实际智能来说,管理者是否能观察入微地理解非语言的信息很重”。并且指出:人的智商只决定于人生观20%,而人的情绪智慧却主宰人生80%。

学生刘某成绩突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实质刘某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对学校班级的事情漠不关心,考试为同学作弊,帮助同学做作业以收取一定好处。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思想品德好坏的确终极目标,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学生陈某家庭条件优越,交友广,社会活动频繁,特别对体育游戏文艺等活动兴趣尤浓。在同学中颇有“领袖”的威风,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也常常不做,任课教师经常找他谈话,并无明显的改变。有一次晚自习后,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发高烧,他便主动找来药片给他服下,并且用冷毛巾退热直到高烧退下,才回到自己床上休息。笔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委任他为某寝室的舍长,经过多次的教育帮助,鼓励他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引导他不断克服消极因素,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第二年陈某光荣地加入共青团。同年评为优秀团员。可见,把学习成绩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智能的扭曲。其结果:教育出来的“尖子”学生往往是社会的低能儿,而非尖子生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则自暴自弃成为社会的废品。

误区三:把组织纪律差、爱调皮捣蛋、自由散漫、不服教师管教作为思想品德好坏的终极目标,忽略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

学生曾某小时候生性好动,聪明好学。进入中学后,因交友不慎,成天沉迷于“三室”之间,在课堂上常常模仿游戏机发出怪叫声,吹口哨,引起哄堂大笑,任科老师因受不了,便予拳脚相加,甚至逐出校门,由于曾某一贯受冷落,常挨批评、打骂、训斥,招人白眼,最后曾某产生厌学乃至逃学,少则几日,多则半月以上,最后被学校开除学籍。后经多方努力,曾某在一所重点中学的普通班借读继续完成初三的学业。班主任在了解曾某过去的基础上,经常找他谈心并留心他平时的言行。有一次放学后,因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班主任发现曾某跑向教室并关好门窗。第二天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任命他为生活委员,负责教室每天的关门和开门,曾某第一次受到了鼓舞,以后在平凡的关门和开门的集体工作过程中,曾某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是班级里不可缺少的一员,由此产生前进的动力,加再上老师的多次谈心和不断帮助与鼓励,曾某发奋读书,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面貌,经过一年的努力拼搏,中考成绩位居全县第一。由于成绩突出,曾某提前一年参加高考,最后以优异成绩被上海交大少年班录取,三年期间曾某担任过学习委员,班长、学生会干部等职,多次获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班干部等荣誉称号,还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竞赛并多次获奖。

贪玩,不安,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教育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以成人的框框来束缚现代的青少年,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才有利于克服其消极情绪。同时青少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心灵中闪光的东西,要善于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的火种。电影《带兵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浇菜要浇根,浇(教)人要浇(教)心。”怎样才能浇(教)到学生心上,关键是,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

误区四:教育者用自己的审美定势评价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有这么一个学生,考试因为迟到未向老师报告,偷偷溜进考场。监考老师发现后将该生的文具盒抛撒一地,把学生驱逐出考场,并责令该生写了一份检讨方可进考场。这位监考老师大动肝火的理由是学生迟到不报告就是对老师的藐视。可想而知,那位迟到的学生怎么也想象不出会遭到如此的“厄运”,在溜进考场的潜意识里无非是怕受老师批评而当众出丑罢了。至于“蔑视老师”完全是监考老师因在客观上未受尊重而产生的情绪定势所作的评判。

当然,象这样特殊情况下对学生的误会是很少的。可教师喜欢拿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塑造学生来评介学生的大有人在。例如;如何看待校园“追星族”?如何看待学生“赶时髦”?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可以这么说:不同年龄或不同性格的教师会得出不同得评价;这时因为个人的生活阅历、生活习惯、个性追求以及生活境遇不同而造成的。笔者曾经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高一女生,每天上学都要涂脂抹粉,打扮得珠光宝气。她那时髦的着装令不少老师反感。不管个别老师怎样拿她当典型来批评,她都无动于衷,反而扬起眉毛骄傲地说:“穷老师不懂美。”无疑,这位女生的行为对其她女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于是笔者换一种教育方式:首先肯定了爱美是人的本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同时指出,美是一种和谐,特别是人的穿着打扮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个性气质,文化素养以及年龄身材的特点,那位女生在笔者的启发下心服口服,从此打扮得十分得体。

事实说明: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尊重和培养是正确评价学生行为的前提,如果教师用自己的审美定势来约束评价学生那么莘莘学子就会成为一种模式的人种,学生鲜活的思想、姿态纷呈的个性特色就会被扼杀。(学生称之为“代沟”)。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就必然走出误区。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指向和驱动功能,因此,给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全面评价是搞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