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务公开>>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我的青春谁做主——记“生命关爱 法润心语”心理公益讲座走进二中​
发布时间:2022-06-30   点击:   来源:郭昭君   录入者:莫太平

20226月30日上午9时,“生命关爱 法润心语”公益讲座走进二中,由常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田江春在文在楼一楼报告厅为二中学子带来“我的青春谁做主”主题讲座,从学习压力和学生欺凌两大板块,通过讲解与活动两种途径,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技巧,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本次活动由学生发展处张金磊主任主持,通过腾讯会议向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转播。

“生命关爱 法润心语”公益课堂是在全国妇联指导下,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的活动,通过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学生欺凌、心理关爱、法律宣讲等,为少年儿童提供关爱保护,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一步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关爱支持儿童发展的有益尝试,用心用情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讲座以“乌鸦与乌龟”心理减压游戏开场,旨在调动大家的注意力,融洽全场气氛。游戏中,同学们沉浸式参与,现场气氛活跃。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实则是在告诉同学们: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使人的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话题一:积极应对,压力也能变动力

在愉快的氛围中,田老师引出讲座的第一个主题:“压力”。

压力是什么?压力是人的心理反应;压力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压力是阻力,也是动力。压力并不可怕,合适的压力能够提供动力。当我们不懂如何化解压力时,过大的压力会给我们带来情绪困扰——焦虑、压力、抑郁、季度、冷漠、愤怒。但心理研究表明,只要能够学会积极有效地应对压力,即便是危险的环境也可以提升免疫力。

而积极应对的关键在于相信自己,并切实行动起来去面对和化解压力,不让自己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沼。“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正是这种源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后天习得的主观无助的感觉,让我们失去了快乐和继续进步的动力。

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压力的主人,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化解过大的压力、合理宣泄情绪,例如大哭一场——放声大哭可以缓解压力,发现内心不良的情绪,哭过之后,人往往会感觉轻松;喊叫唱歌法——通过大声的喊、大声的吼、大声的唱歌,喊什么都可以,唱什么歌都行,释放洪荒之力,将压力喊出去;倾诉——去找信任的人倾诉一下,适当的倾诉会让坏情绪和压力适当疏解;运动——运动会分泌多巴胺,让人觉得快乐,当有压力时,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

话题二:考试心态最重要

知识都存放在大脑这个口袋里,问题是如何在考试时快速地从大脑的口袋里提取知识?——考试心态最重要。考试是对过去的检验,而不是证明,也决不预示未来,树立积极的考试理念,能够让我们的考试心态更平和。

田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考试的三种状态:发挥失常(“考砸了”)、发挥正常(“考好了”)、发挥超常(“考绝了”),并揭示了分别对应的心理学归因,指出如果一个考生的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考试的临场发挥。焦虑也有一种激励作用,若调适得当可产生神乎其神的能量。而调适的秘诀就是调整自己的目标期待——对应于自己的实力与水平,做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田老师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劝诫同学们:“挫折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会把他伤得头破血流,而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让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话题三:学生欺凌面面观

田老师介绍了常见的7种欺凌方式:言语欺凌身体欺凌财物欺凌网络欺凌社交欺凌,随后揭示了造成欺凌的5种心理因素,分别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压力过大、不良交往、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被欺凌者以暴制暴成为新的欺凌者。

预防欺凌产生,我们可以注意的是:生活中与同学友好相处、理性化解人际矛盾;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面对欺凌发生,我们首先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通过及时报告、调整心理、保存证据、法律维权等方式勇敢应对。

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田老师风趣幽默,结合生活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巧妙的策略让同学们感悟良多、意犹未尽。这次精彩公益讲座,给予了同学们实用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同学们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热情,积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人生之路!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