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并将这些品德应用于生活,使人生达到更高远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接近至真至诚。
在工作的第四年,回望自己教育之路虽然不长,育人经验还不丰富,育人的道理领悟得还不够通透,但我切身体会到平等、理解、信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品德培养灌注到日常学习中去。
以前有个学生,我刚接手他们班的时候,他的作业就常常出现问题,需要单独找他修改作业。这个男生一上来和我对话的语气就透露着不耐烦和自以为是,甚至我还有话没有说完,他就意欲拿着作业本离开了。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娇生惯养、父母对他百依百顺的孩子。后来我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数学学得还不错,有点“数学头脑”,但两门文科学得较差,且不屑于认真应对存在的问题,自信地认为数学上所谓的优势可以补足其他的劣势。此外,家长两人都忙着工作,没空陪伴和细致了解、管教自己的孩子,更注重的是物质上的满足。
我掌握情况后,和他进行了详细的交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了我对他情况的理解,用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例子告诉他相互尊重和礼貌礼节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若不给予他人尊重,又何求他人尊重呢?他人没有义务来承担他的任性,而父母是出于爱才宽容了他的行为。我请他站在平等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同时趁着机会教授他英语学科学习的特点和小方法,用实例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一面。这个男生理解了我的想法,自此之后,他的学习都更加努力,甚至主动地来请教问题。
当老师尊重、接近、关心学生时,只要我们是真情实意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时,学生也会对我们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学生对老师越亲近,越容易把最真实的思想展露出来;学生对老师愈加信任,也越容易理解、信赖和支持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抱有最初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用仁爱之心去扎实教授学科知识,才能成为立德树人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