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给一位犯了点错误的学生三颗糖:第一颗是理解和尊重之糖,第二颗是信任和支持之糖,第三颗是赏识和鼓励之糖,用他的智慧给予了这个孩子爱的教育。
很早之前就听过这个关于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一直都很敬佩陶先生的睿智和为师之心,但也一直觉得这种教育高度我似乎望尘莫及。不过,一次与学生的交集,让我恍悟,这种教育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得到的。
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写常规作业,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等,字数要求不多,每个星期五项,以期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课外语文积累。然而,我也深知刚步入高一的孩子总有一些惰性,于是我就让课代表在周四定期抽查部分同学,将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在一张表格上,以此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临近学校的大型考试,这个常规的摘抄作业也还是在继续坚持。可在一次常规抽查中,小Y“不幸中枪”,课代表查到他的摘抄一项都没有完成。于是,刚上完上午第二节课的我就去找到小Y。我把课代表交给我的名单表默默地放在小Y的面前,问她:“你知道为什么给你看这张表格吗?”她有点胆怯,小声地说:“因为我的常规摘抄没写。”“那你没写的理由是什么呢?”我接着问。她回答道:“最近在期末复习,学习任务重,我来不及写。”我一听,觉得这倒也有可能。不过,再一瞥表格,发现其他被抽查到的、与他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常规摘抄。于是我按耐住性子,指了指表格,对他说:“你要不再好好想想理由,等想好了,带着你的想法和这张表格来找我吧。”
由于紧接着还有课要上,所以我跟小Y约定,下午第一节课后在办公室等他。
“铃铃铃……”,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下午第一节课结束了,这时的我在办公室等着小Y。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当时觉得这五分钟过得好慢呀,心想:“小Y这孩子会不会忘记来找我?会不会没其他理由可说,所以不敢来?会不会压根没把我的话听进去,直接不理会我了?”想着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没错,是小Y,他拿着一张纸进来了。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我,心里真的在偷偷窃喜。小Y走近了我的办公桌,脸上红扑扑的,两手端着我之前给他的表格,双眼很赤诚地看着我。我忍不住嘴角往上一扬,笑了,对他说:“我还以为你忘记要来找我了呢?能够遵守约定,我真的感到很高心。”小Y也很腼腆地一笑。还没等他开口,我又继续说:“当你刚踏进这个办公室的时候,你不必说出来,我也相信,你一定找到你的理由。”他一听,两只大眼睛扑闪了一下,抢过我的话头,急切又真诚地说:“不,老师,我要说。”我听后很诧异,继续听他说:“老师,我后来认真地想了一下,之前说我没时间是借口,最关键的是我自己没有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也不高。以后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的。”我心里一震,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对自己有这么深刻的反思,真的是万分不容易。
后来,每每在改到小Y的作业时,都会看到一份即使正确率不是百分之百但绝对非常认真的答卷。
有时我在想,我们老师在学生犯了点小错时,若能给他“三颗糖”,而不是一味地斥责,他们的心里一定会更愿意学习吧。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实质是自我灵魂的启发,而非知识的堆集。雅斯贝尔斯是在强调教育的“自我教育”属性。因为只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之时,教育才会起到尊重人性、塑造人心、激发人智的重大作用。
在我们教育教学的路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故事”提醒自己,不妨也改变以往批评、说教的方式,而多一点赞扬,多一点肯定,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尊重与赞扬的目光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