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张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班上小李同学的作业问题让张老师颇感头痛。这个小李同学性格活泼开朗,与同学相处不错,跟老师也侃侃而谈,可就是总缺交或不交作业,近期成绩直线下降。每次老师问他什么原因,他永远都用“哎呀!忘了,明天一定做”来应对,可到了第二天仍旧还有缺交作业的情况。小李作业问题太明显,他说自己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在家里管不好自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任课老师都认为小李的能力不差,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出了问题。
张老师找小李谈过很多次,耐心交流过也严厉批评过,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张老师很生气,有时真想停小李的课,让他把所有作业补好了再来上课。张老师打算找小李的家长好好谈谈,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合作解决小李的作业问题。张老师找到了心理老师,希望心理老师能给她支支招。
心理老师支招
心理老师在了解相关的情况后,给张老师了几个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建议:
建议一:保持自己情绪和心态平和
张老师怒气冲冲地找到了心理老师,“投诉”小李同学诸多的作业问题,问心理老师怎么跟家长说会有效果一点。心理老师在帮助张老师疏导情绪后,建议张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前一定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班主任在生气或愤怒的情绪下与家长沟通,容易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到家长身上,如果再遇到正好情绪不佳的家长,容易产生相互的误解。可见,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前,需要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在平静的情绪下与家长进行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建议二:先听听家长的介绍
学生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家庭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表现。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一些相关情况。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的建议。
本案例中,心理老师建议张老师可以先问问家长,小李同学在家里的每天完成作业要多少时间,其他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家长平时谁管孩子多一点,孩子在家的表现等等。经了解,小李同学的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要加班。最近小李在家经常玩手机游戏,父母在家的时候会管他,父母不在家他就一直玩,在家做作业的时间很少,总称自己做完了。了解这些后,张老师的基本判断是,小李同学在家里学习自觉性差,玩手机游戏过多,在无家长看管的情况下能合理安排时间等。随后,张老师把小李出现的作业问题和成绩下降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积极应对。
建议三:以建设性沟通为导向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合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家长能理解班主任的用心,愿意积极配合,但也有的家长可能会误解班主任。班主任在跟家长反馈孩子问题时,需要注意表达方式,与家长平等交流,对事不对人,考虑到家长的情绪感受,切忌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
本案例中,心理老师建议张老师,在与家长反馈学生问题时,适当说一些小李在校表现好的地方,比如与同学友好相处,班级事情比较热心等,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很关心学生。这样,学生在学校有问题后,家长也会愿意配合学校积极应对。
建议四:给家长的建议具体可行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中,家长经常会问“我能做什么”,也有一些简单粗暴的家长可能会跟班主任说要好好教训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可能会说自己没办法等。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时,要适当给家长提出相应的建议。建议要考虑到家庭的情况,考虑到家长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等,当然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性格特点。
本案例中,张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加班时间和频度;平时家长多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多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学科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上的内容抽查孩子的作业完成的数量,起到督促的作用;在手机使用上,要加强管理,要能在家长的可控范围,与孩子共同协商手机的使用等。班主任需要跟家长保持一段时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应对方法。
总之,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是一门学问,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提升与家长沟通的效果。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与家长共同为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