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老师中,超过80%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双减”实施和疫情冲击,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心理焦虑。因此,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要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与健康行为养成,提高自身心理调适能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新鲜出炉,希望能帮助老师们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感,走上幸福之路!
家校关系篇
一、如何跟家长有效沟通?
教师与家长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形成共同教育孩子的合力。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呢?
做法1:做好准备。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制定好沟通目标。
做法2:调整心态。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心里没有距离感,不产生戒备心理。
做法3:尊重家长。在沟通中,对学生问题的描述要客观,充分尊重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法4:善于倾听,积极反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我们在表情、体态、语言上都要支持和鼓励家长表达他们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让家长感到你的真诚,从而愿意与你进行交流。
做法5:给出科学的建议。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启发家长,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如何调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家长和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部分家长可能都会不知所措,任由亲子关系继续恶化,甚至影响到学生在校的正常学习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能缓解他们的紧张关系,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呢?
做法1: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和家长的表现,让双方都先冷静下来,为接下来的调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法2:举办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家长学做“称职”的父母,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让家长和学生能够相互理解。
做法3:保持学习。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或者搜索相关资料进一步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
三、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如何引导?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会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待,但过高的期待可能让孩子产生反抗或压抑。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家长呢?
方法1:告知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感、对抗心理等。
方法2:定期开展讲座或分享会。可邀请一些家长进行分享交流,让家长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方法3:让家长意识到“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
方法4:引导家长调整好期待值。不要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
四、如何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方法1:定期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及学校的工作。
方法2:定期开展家校互动。通过邀请家长到课堂传授生活技巧等活动,拓宽家庭教育的渠道,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让家长对学校工作有参与感。
方法3:举办定期家校讲座。可利用学校自身对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与专家到校或者线上讲学,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
方法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微信群等教育互联网平台, 搭建家校互动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