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老师中,超过80%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双减”实施和疫情冲击,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心理焦虑。因此,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要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与健康行为养成,提高自身心理调适能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新鲜出炉,希望能帮助老师们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感,走上幸福之路!
师生关系篇
一、学生不想上学,教师如何应对?
学生不想上学,主要表现为他们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厌学的行为,发展严重甚至会出现逃学行为。我们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帮助学生:
做法1:矫正学习心理。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先,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其自信心,让“厌学”变成“喜学”。
做法2: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的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移到学习方面,从而相得益彰。
做法3: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或者心理承受不住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设计特殊的作业,制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做法4: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不想上学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
二、如何避免师生矛盾?
师生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避免师生矛盾,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体有下面几种做法:
做法1:从自我出发,做一个出色的老师。一般来说,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很少与学生发生矛盾,因为受到学生尊敬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优势。
做法2:用表扬代替斥责,师爱使学生平和。任何人都会有缺点,也肯定有优点。我们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学生。如果我们真心爱学生,一定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若能用表扬代替斥责,用关爱使他们回归班集体之中,他们一定会因为感激而平和,因为回归而自爱。
做法3:让学生把话说完,创造对话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足够的民主作风,要有耐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们相互倾听、相互讨论,学生的创造性也会得到保护和开发,从而终身受益。
做法4:多元化观念。教师自身开明多元的观念也会拓宽学生发展的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三、师生矛盾如何处理?
师生矛盾是由于双方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当师生矛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可以从下面几点建议出发:
建议1:静观其变,首先要先冷静自己的情绪。顶撞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所以,在事件发生后,先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是要冷静,静下心来思考。
建议2:抽丝剥茧,静下来后分析背后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沟通,让问题得到解决。
建议3:拿捏方法,批评也是一种艺术。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拿捏好分寸,明白情绪变动同个人性格紧密相关。对于内向型同学,批评的重点在于开导,态度要和缓,必要时可避开其他同学,以满足保护此类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外向型同学,批评要采取以柔克刚,任其倾述宣泄后,再与其讲道理。
四、怎样跟学生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是增进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跟学生的有效沟通呢?
做法1:学会共情。在沟通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他的感受、思维,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潜在的信息和主要问题,获得关键信息。
做法2:学会倾听。在沟通时,我们要注意让自己少说点,学生多说点,多听听学生的心里话。不仅能满足学生自我表达和他人沟通的需要,也让学生感到了被尊重和认可,拉近了师生关系。
做法3: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在语言上,我们要多使用接纳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批评、责备或者学生难以接受的语言。在肢体动作上,我们要放松表情,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还可以用点头、身体前倾、皱眉等动作来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五、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生涯里,我们会遇到一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同样也会遇到另一些对学习充满厌倦的学生,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无奈。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管理与教学中不断修炼一项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1:内部学习动力作用为主,外部学习动力作用为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而外部学习动力则主要来源于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期待等。内外动力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在课堂上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3:增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开展不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将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充分激发学习动力。
方法4: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我们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情况,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