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我校举行了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一课”和“开学第一研”活动。本次“开学第一课”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6节公开课。同时,学校邀请了相应学科的市教研员刘霁华、金剑锋、丁静、严宏亮、黄天庆、顾松明等专家,参与听课和评课,通过交流研讨将“开学第一研”的教研辐射实效最大化。
物理学科杨一凡老师的授课题目为《行星的运动》。杨老师表达清楚,有自己的教学特点,课堂恰当地运用了物理学史,展示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历程,给出开普勒三定律的教学逻辑线索。本节课呈现出物理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科学,还在于文化。常州市高中物理教研员刘霁华老师认为:这节课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体验了学科实践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化学学科蒋晓明老师的授课题目为《物质准备实验的解题策略》。蒋老师将产品价值、物质性质、产品制备、方案改进融合在情境式教学中,既让学生慢慢回忆起已学内容,又在细致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分析、提炼、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投身化学学习的热情。常州市高中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认为:这节课体现了大单元设计思想,做到了知识技能融合,有承前启后,示范引领的作用。
生物学科蒋丽莉老师的授课题目为《减数分裂》。蒋老师用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研究,选择的是形态结构上较为特殊的性染色体,之后推及到两对和多对,按照思维顺序来开展,使教学更为顺畅。常州市高中生物教研员丁静老师在评课时提到,思维推理的一个重要抓手是猜想。猜想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新高考的方向,可以锻炼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政治学科吴俊英老师的授课题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本节课不同于习惯性的宏大叙事,而是另辟蹊径,于细微处入手,从一百年中国人的面孔背后的时代密码,来讲述这七十年,中国是如何在中共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贴近00后学生的生活实际。常州市高中政治教研员严宏亮老师建议,教学目标需要更精细化,加强教学内容整合与构建的意识,要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历史学科陆卫平老师的授课题目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示范。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通过学生自主地发掘与探索,培养学生使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师“范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常州市历史教研员黄天庆老师在评课时提到,整个教学过程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完成时间轴、议题讨论、史料研读等方式,突出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
地理学科蒋婷云老师的授课题目为《人口迁移》。蒋老师注重对学生总结归纳、分析图表及专业表述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新颖独特,富有成效。常州市高中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从教学准备、讲课方式方法、教学互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对蒋老师的课做了更加精细地指导。
授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授课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处处展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研”活动既展示了我校5E赋能课堂建设取得的成果,也为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文:许兵
供稿:教师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