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21年国际理解教育大会,在春意盎然的蓉城——四川省成都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专家、学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相聚在一起,回顾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探寻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方向,济济一堂、气氛热烈。我校王赟、齐香玲两位老师一同参加了会议。
本届大会以“共建、共创、共享:构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圆桌论坛、教学观摩与研讨四个板块,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示范案例,为学校和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从顶级专家的理论与政策剖析到国际视野培养力模型建构,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到教学实践理论创新,从教学实践到经典案例分析,干货连连、高潮迭起。两位老师也感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是她们的学习心得。
王赟: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样一个高端的会议,聆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姜英敏教授带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开发》,更是给我很大的启发。她以“好朋友偷吃了巧克力”这一小事入手,比较了北京和日本6所小学的学生对此事的态度。面对中国学生对待朋友“最大限度的共有”和日本学生“尽量避免共有”的巨大差异,她提出了以“不可理解”为前提的国际理解教育共生模式。即面对异己文化,要适度理解或是包容不理解,形成“共生共存”的新国际理解教育新模式。
在当今时代,国际交流日趋紧密,闭门造车绝不可取。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一线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要培养五育并举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享共通,才能合作共赢。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让我们的学生以更开放、更包容、更自信的态度面对世界!
齐香玲: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对于培养基础教育中的“国际化人才”这一观点十分认同。正如会上中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马燕生所说,一带一路建设急需新时代复合复语型国际化人才。即拥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专业精通、外语熟练、技能全面;能于竞争、善于交流、融于中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人才是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理解教育应服务于国际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应把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并贯穿于中小学素质教育。
我特别赞同会上滕珺教授所说,global competence(全球胜任力),首先是“胜任力”,学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要有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成为在 未来世界具有自由行走能力的现代中国人!人类仅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家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 同体意识,才具有大格局大视野,要培养未来的领军人才,必定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平等、开放、包容、担当精神,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人!
短短三天的学习,从思想到灵魂,由实践到理论我都得到全新的洗礼和升华,帮助我更新了思想观念,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国际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