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中午邱晔老师的讲座《乡土中国》如约而至。阶梯教室里,同学们挺直了身姿,聚精会神地聆听邱老师的讲解,偌大的会场,300多名师生,或凝神思考,或哈哈大笑。笑声震动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窗外,冬日的暖阳打在生活楼旁边的大树上,一树金黄。
邱晔老师是受人尊敬的二中资深语文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邱老师给高一全年级同学开设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的讲座。当她站上讲台,你可能会觉得这一位老师再普通不过;然而,开口的瞬间,她的声音、肢体会产生一股神奇的魔力,像一条无形的细线,紧紧地牵着你。听讲的师生也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会倾注自己所有的目光。
可能是当老师多年的习惯,但更多的对听讲座师生的用心,她总是早早地到生活楼阶梯教室开始准备。这一期她要围绕着《差序格局》具体展开。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邱老师喜欢和同学“闲聊”,做好听讲座之前的“热身运动”。邱老师真诚恳切地对同学说道:“我的心已经准备好了,我希望大家也把心都准备好。只有把心准备好,我们的交流才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在某个瞬间,我们可能因眼神的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光看单个字都认识,但把字连成句子就云里雾里了。对高中学情十分熟悉的邱老师,刚开始切入时并不谈概念,讲观点,而总是从自己说起。她说她所在的小区发生的事儿。她所在的小区楼层较高,为了安全,物业规定不让电动车进电梯。可是同楼的一个女孩总是不顾小区规定,把电动车开进电梯,划出两个等腰三角,搞得其余的住户不知道如何下脚。她说太平洋彼岸的城市芝加哥,有的道路上不设红绿灯,车辆的行驶依旧井然有序,因为大家看到“Stop“的标志就会按规矩停下。由此,她勾勒出了一条线:群己人我的界线。西洋家庭群己人我界线分明,家庭的概念清晰明了,只包括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乡土社会,界线含糊不清,”光耀门楣“,你不知道耀的是父母,是三代同堂的家庭,还是包含所有亲戚的家族。
从家庭现象探索里层的事理,中西差异的背后其实是格局的差异:西洋为团体格局,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乡土社会为差序格局,亲疏关系就像把一颗石子投进湖里,荡出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可伸可缩,有远有近。联想一下,薛宝钗到贾府了,贾宝玉安慰伤心的林妹妹时,不就说的是,我和你是姑表亲呀!
那格局差异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其实在于两种主义。西洋之个人主义与乡土之自我主义。个人主义是一个中性词,它蕴含着平等观念,意味着个人不可侵害团队;与此同时,还蕴含着宪法观念,团队不能抹杀个人,在让渡的一份权利中控制个人,正如英国俗语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自我主义则偏向贬义,重交情,讲关系,己是中心,一切为我。如法国俗语,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讲座进行到这里,思维自然而然地聚焦到格局差异背后的原因。对于西方来说,他们接受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上帝、人与我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的顶点是上帝。上帝强调“爱人如己“、人人平等,这里的”人“还包括敌人,如此,才会有《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救下日本人的那一震撼人心的场景。对于中国的乡土社会来说,接受的则是孔子道德系统的影响,”众星拱北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从上层到底层形成一条至上而下的链子。
邱老师还想继续讲下去,同学们更想继续听下去。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十分钟匆匆而过。有同学说,邱晔老师开讲座的时候,时间好像凝固啦。
学生心得:
老师生动的演讲与贴近生活的事例,一步步带我们深入理解《乡土中国》,原本复杂的社会科学著作,在结构清晰的ppt呈现下,显得简洁、干练,讲座更是启迪了我们的思维,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对我们有所帮助。——高一学生王睿
不知不觉,每周一中午的讲座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邱老师带领我们一次次加深着对中国乡土的理解。邱老师理性而又清晰的思维使我猛然醒悟,爱国不是一味鼓吹宣传祖国强盛,而是带有警醒意识看待民族发展。邱老师还结合许多事情帮我们理解,每听完一次讲座,我都充实不少。——高一学生杨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