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江苏省天一中学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研讨活动,我很有幸与我们常州二中的老师一起来到天一中学进行学习和交流。本次研讨活动,我们生物学科由两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展示了两节同课异构,课题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随后,谢凯彬导师也做了精彩的点评。这节课我也是上周刚在本校上过,听了两堂课下来,更是意识到了自己深深的不足: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如何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妙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疑,通过尤老师和赵老师的这两节公开课,我获益匪浅。尤其是赵亚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良多。
一、在导入部分,赵老师展示了红豆杉的图片,并由此引申得出如何将紫杉醇送入人体细胞,并引导同学们一起重温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一开场,就将大家置身于情境中,让每一位学生作为科学工作者来体验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与智慧。“当时,积累了大量物质出入生物膜的实验证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已经确立”。这两句话可以说作为学生在建构模型过程中所要把握的线索。使学生在后面的探究过程中时刻注意实验现象,注意结构是否和功能相对应。
二、“你如果看到这样的现象,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指导学生对假说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科学敏锐的思维、思辨能力。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由此引申当科学技术制约对真相的探索时,我们要善于通过其他方法进行佐证。也就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科学探索犹如剥笋,只有层层拨开笋皮,你才能吃到笋肉。在教学中适当地分层,犹如让原来比较薄弱的学生去拨开外面的笋皮,容易而有成就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拨里面的皮,就需要努力和坚持。
三、“了解膜的组成成分之后,接下来应该探究什么呢?”
这样的设疑完全将学生置身于科学研究之中。启发学生自己在实验现象中试图寻找线索和研究的方向。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时,老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引导,启发学生关注膜的不同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生物膜的?
四、“磷脂分子为什么排双层?如何排列?”
对现象的推理,必须要有其他实验的证明。了解磷脂分子的化学性质。推断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以何种方式排布。通过学生尝试推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如何排列。分组展开讨论,并上台进行模型的排列,在未给出提示时,学生的结论是感性的,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细胞所处的具体环境,而仅就磷脂分子的特点进行两层排列,因此难免出错。为什么排双层?如何排列?需要严谨的推理。
五、“如何评价三层结构模型是否科学?”
通过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是静止的?变形虫的变形运动是个很好的反例。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捕食的过程,学生开始怀疑。怀疑解决还要依靠实验去解决。介绍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技术可以直接说明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猜想构成膜的磷脂分子也是运动的,并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对学生的简单设计进行肯定,强调模仿也是一种科学能力。
总之,本次听课活动我收获许多:在教师的帮助和启迪下,学生重温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对于诸多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质疑,主动探究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模型,体现了生物新课程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分组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