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是否就意味着你主观地认为学生是无知的,无能的?”
是啊,学生是无知的,无能的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鲁柏祥教授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呀,从没想过这种教育理念仅仅就是灌输而已。鲁教授认为“多少年以来,我们教师一直把学生当成容器,往里面填知识,技能。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是模仿者,而非创造者!我们教育学生,应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那么,该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潜能呢?
鲁教授教育观点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示人自渔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作为教师,我一直很认同这一观点,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不如教会学生如何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一系列的题目,否则,学生只是知识的存储器,而不会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又怎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呢?可是,如果用鲁教授的教育观念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授人以渔者的“渔”又从何而来?那就是老师的老师教的喽,那必然首先有一个“先知和全知”存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方法都来自于老师,那学生怎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岂不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就算我们教会了学生很多的解题技巧,也只是培养了一批能干的解题机器,会应付了层出不穷的考试。而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哪儿呢?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产生思想的思想,产生方法的方法。根本路径有一条,学会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思考和判断,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在学习时要靠自己的“悟”,感知知识,主动思考,勇于判断。
鲁教授教育观点二
“我”好于争斗,目标利己;“吾”五官通心即“悟”,善于思考,富于创造
“我”,从中间锯开,走边是“手”,右边是“戈”。意为拿着武器,与人争斗。把第一笔“╯”拿掉,是个“找”,找什么,是否有目标。平庸的“我”,常常表现为两种行为方式:一是好于争斗;二是没有目标。平凡的“我”,如果人生有一个明确坚定的目标,也能将平凡的工作做成伟大,但失于卓越。
“吾”,“五+口”五个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是我们每个人联通世界、联通宇宙的五个渠道,眼睛产生视觉,耳朵产生听觉,鼻子产生嗅觉,舌头产生味觉,身体产生触觉。“悟”以“吾”为基础,并对“吾”进行提升,强调对前五个渠道的所见所闻都要通 “心”,也就是思考。众生通常止步于五觉,对所见所闻都不会真正用心去思考,也即人们往往只会处于记忆状态的“认知”,却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识”。“悟”即为思考。只有思得沉,方能悟得深,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才会无比强大。
鲁教授教育观点三
X→Y→Y+ΔY→Z 改变→增长→改变→增长→
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哪些学习阶段?吸纳、模仿、批判、创新。第一阶段是吸纳,几乎完全按教授的知识与方法学习,幼儿园、小学生的学习就以吸纳为主。第二个阶段是模仿,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流程。依样画葫芦,中学生的学习即以模仿为主。第三阶段是批判,对各种知识的优劣得失,结合历史以及自身对之的思考和实践,进行批判式的取舍式学习,这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第四阶段是创新,它是在对各种知识进行吸纳、模仿及批判后,仍觉有所欠缺,进而发挥智慧,借鉴前人经验,推陈出新,获得新知,这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质。这四个学习阶段,是一体的关系,是渐次上升的学习阶段,可以运用到各类学习中,而且在不同的学习中,四个阶段的主次要分清,灵活选择,甚至可以嵌套使用。其实我们很多人只会止步于第二、第三阶段,很难跨越第四阶段,那如何才能有所创新呢?有一种观念是“量变产生质变”,比如学生只要加入题海战,就会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但是鲁教授认为,量变到最后还是那个东西,X与X是同质的东西,运算的结果就是X→X+ΔX,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改变。要想改变,必须是X→Y,放弃原来的X,变成了不同于X的Y,这样才能产生质变。我们的学习应该遵循的是:学习新知,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技能,然后进入反思、总结、感悟,上升到新的层次,再学习新知,再思考,如此往复,才能真正学为我用,富于创新,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