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到7月8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骨干教师的管理培训。地点在浙江大学的西溪校区。
7月5日家中有事,心里觉得少听了好多好东西,7月6日赶紧买了高铁票,一路赶火车,赶地铁,赶公交,终于在中午2点前赶到了浙大的西溪校区西一300号教室。
正赶上的是张应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传说中的浙大“四大名嘴”,国学专家)的国学讲座“儒道禅与现代管理”,张应杭教授满脸笑容和蔼地对大家讲解国学智慧与快乐人生之道,幽默诙谐的讲座引得观众轰堂大笑,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儒学、道学、佛学,听完课程,我个人感觉,道家的理论也相当博大通透,无论是放诸事业、人生、婚姻、情感、人际,都可以找到线索。道家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我们字面理解上的无所作为,消极接受,相反,这是一种甚于儒家更长远、更持续也更主动的防御。还是将张教授的精髓简要地论述一下,以供学习参考。
先说儒学吧,儒字是由一个单人旁和一个需要的需字组成的。所以说白了,儒家讲的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什么?食色、饕饕,都是,但这些与动物性需求并没有多大区别,人的最为核心、无可替 代的需要是德性的需求,感恩、仁爱、同情心,这些都是德性的重点,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有道德方面的束缚,从仁、义、礼、智、信的方面全面要求自己,并能从中得到快乐。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德性其实就是一个人信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会沮丧还是高兴,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并对此萌生敬畏之心。没有道德标杆的人是很可怕的,因为他的精神永远不可能找到归宿,就算他富可敌国,相信也快活不到哪里去。当下的社会物欲横流,笑贫不笑娼的模糊价值观很容易混乱一个人的方向感,所以儒家讲求修身养性,保持清醒是君子的最高境界。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诟病较多的儒家中庸之道正下名。庸字由“广”、“中”、“用”三字组 成,它不是我们门外汉理解的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甚至闭关自守,相反,它寻求的是一种万事万物的平衡,儒家对它的举例解释有五点:“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自信的意思)而不不骄,威而不猛。”
再说道家,此前我对道家真的了知之甚少,甚至以为庄子就是那个整天睡觉梦蝴蝶的老头,闲了没事还跟人家争论鱼到底快活不快活,岂不是饱食终日、百无聊赖呢!不过,其实道家的思想是很辽阔空远的,早在几千年前,它就提出了 “禁止反自然”(这是李约瑟概括的)的思想,禁止反自然地对待自然、自己以及他人。所谓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太刻意”。在这里顺便帮大家 解释一下“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治大国如同烹制一条小鱼,从深了看,就是不需要大动干戈,甚至为了所谓的丰功伟绩劳民伤财,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一例,要写科学发展观论文的同志们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整个佛禅讲下来,我感觉自己超脱了不少。禅是中国佛教的代表学派,其基本教义是“四大皆空”,不过这空不是没有,而是无常、变化,“空”是变化的、无常的,比如生老病死,比如怀才不遇,再比如飞来横祸,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单凭个人的力量也很难与之相抗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功名利禄看空,将身外之物看空,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这些变化、无常。当然,能看空需要大智慧,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达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张教授说,那就继续悟吧!
张应杭教授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对人生的“术”和“道”的理解和领悟,引经据典的讲解了儒家孔子的“安平乐道”,得出了快乐是心灵的东西的经典结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快乐之道,并认为道家的快乐逻辑就是:自然——当然——释然——怡然;佛家的快乐之道讲求的是“四大皆空”的空灵之美,诸法无常。张应杭教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国学经典理论以及时髦流行的话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为大家讲解了国学中的快乐智慧,并总结了“快乐不是快感”、“所有人生的失败,都是人生观的失败”、“从来就不要去追求得不到就不快乐的东西”等富含哲理的经典结论,发人深省。
张应杭教授以国学经典为理论指导,以社会现实为讲解内容,以快乐人生为追求目标,通俗易懂的为大家阐明了国学中的智慧之源,道明了快乐之道.
一天的讲座下来,发现儒道禅相通的地方就在于安贫乐道,就好像我们敬爱的张教授,衣着朴素,身上没有半点教授的派头,但一脸的悠然自如,站在人群里,即便貌不惊人照样卓而不群!
7月7日的下午参观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浙大的校史馆,一个是阿里巴巴。
浙江大学校史馆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内,展馆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它由“浙江大学校史展”和“竺可桢纪念馆”两个部分组成。
“浙江大学校史展”于2007年5月21日开展,展览共分四个部分:求是溯源——求是书院至第三中山大学;探求崛起——国立浙江大学时期;调整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浙江大学到四校发展时期;争创一流——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时期。展览以550余幅照片、120多件校史文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浙江大学跨越三个世纪、沧桑而绚烂的百年发展历程。 “竺可桢纪念馆”,由浙江大学老校友刘奎斗先生捐资,早于1999年建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馆内主要展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的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和生前用品,展现了竺可桢的人格魅力和卓越功绩,特别是1937-1946年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流亡办学的业绩。
虚拟馆的主页上是“浙江大学”四个烫金大字和校徽求是鹰。主页下方有两个链接,一个是校史馆的链接,还有一个是十年成就展的链接。两个链接都分为三维版和二维版。 叩开虚拟校史馆的大门,一副色彩凝重庄严的图画映入眼帘:一个淡淡的脚印渐渐浮现,划过图画左下角求是书院的屋檐,在遵义的教学楼上刻下第二个脚印,脚印向右上角行去,穿过充满沧桑质感的画页,最后停留在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的倒影中。图画中间是校徽和“求是创新,百年传承1897-2009浙江大学校史展”字样。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一是竺可桢校长的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自从儿子考上浙大后,我多次看到过这句话,多次想过这句话。是啊,我们应该每日思考:每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二是李政道先生当年在浙大的成绩单,看上去也有一些50,60,70多分的,看来浙大的学生真不好做;三是浙大有24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其中我寻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项,有点为儿子自豪。四是拍了一张浙大的现在的四大名师照片,其中看到了我在浙大的qq群中如雷贯耳的苏德矿老师。
走出校史馆,面对着美丽的浙大校园,不由会心生感慨、不能自已。
除了浙大的校史馆,下午还参观了马云的阿里巴巴。
想起马云在美国的底特律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说他参加了三次高考,三次落榜。他落榜之后去考警察,最后参加面试的人录取了三个,唯一一个没有录取的就是马云。
他还说杭州第一家五星级饭店建成以后,他和他的外甥一起去应试服务员,他的文化考试成绩远远比自己的外甥好,因为但是他的外甥被录用了,而他被淘汰了。因为他的外甥比他既高又帅。
而现在,马云说,他创办了阿里巴巴,他的外甥还勤勤恳恳的在洗衣房里工作。
马云还说创业之初他的团队只有18个人,他说我们18个人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不是富豪,也没有背景,我们甚至没有才华。
但是马云对他的团队说,如果我们可以成功,那么全世界80%的年轻人都可以成功。
至于比尔·盖茨同学们都知道他在哈佛没有毕业,他是肄业生,他上了一年就不上了。尽管过了很多年之后哈佛授予了他荣誉博士的称号,但是他在哈佛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他在哈佛学习时的诸多不顺利,在学校里面也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以及创业的艰辛,事实证明像马云和比尔·盖茨这样的大神级的人物,在他们的学业之初和创业之初也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马云和比尔盖茨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们曾经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的了不起更在于他们实际上已经了不起了,但他们还自认为没什么了不起。
愚人只知道‘为’(to do),智者有愿力,把‘为’(to do)变‘成为’(to be)。马云了不起。马云的那位在饭店洗衣房里勤勤恳恳工作着的外甥也了不起。
通过浙大管理学院的学习,让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怀着谦恭、感恩的心,人生没有既定命运,每一天我们在那零和非零间的选择,我们其实正在不断选择自己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