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20岁结婚,21岁生子。不要以为她是不良少女,也不要以为她是来自山村的打工妹。她的人生效率比同龄人高了太多。她高三时就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录取,然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本科的学习,而且是三个本科专业的学习。再然后,她结婚、生子,再进入世界顶级名校开始研究生的学习。
这是浙江大学鲁柏祥老师(之所以不敢称教授,是因为培训课间鲁老师告诉我他不屑于评教授)的女儿。鲁柏祥,号称“浙商教父”,却华丽转身做了大学老师,主要培训企业家进行企业管理,同时慢慢地把自己培训成浙大四大名嘴之一。他给我们这群教师做的讲座,就围绕“教育”两个字,做了传统的解读和他个人的分析。他说“孟子说,人之患是好为人师”,他说“玩,是成王的开始”,他说“教育,教由孝和文组成,是父亲的职责;育与身体有关,是母亲负责的事”……
思考一:我们执行的是传统教育还是新式教育?
如果说传统,那么在听鲁老师讲课之前,我们是否研究过“玩”字的结构?是否明白“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是否想到“寓教于玩”?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把“玩”和“学”对立了起来——“你必须先做完作业才能去玩!”“你必须弹完两小时钢琴才能去玩”……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在给懵懂的孩子灌输“玩是让人愉悦的一件事,学习是让人痛苦的一件事,二者不可得兼”,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就带着负面情绪,后续的教育自然更加艰难。可不可以向鲁老师学习一下——“来,咱们做个游戏,把这个作业玩完吧?”
如果说新式,那么谁又能做到像鲁老师对他女儿这样无限信任?你会同意你的孩子这么早结婚这么早生孩子吗?
很多时候我们在用我们自己的局限约束着孩子,而教育是一场“开启智慧、激发潜能”的过程,每个人开智的时间不同,开智早的又何必苦苦等着跟大多数人同行?倘若我们发现孩子悟性高,早早地树立了人生目标,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孩子去勇敢闯荡?
女儿二:仅凭硕士身份就被浙江大学招聘为教师。不要以为是她是某某界的特殊人才,也不要以为她凭借的是德高望重而获得的荣誉头衔。
这是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的女儿。张应杭,国学专家,浙江大学四大名嘴之一。他给我们做的讲座的题目是《儒道禅与现代管理》,讲座过程间或提到的有关他教育女儿的一些点滴引起了我的关注。为了给女儿灌输传统美德,他甚至自己重新编印了《新二十四孝》读本。
思考二:我们在忠孝教育层面上采取怎样的态度?
“忠”是对“国”的基本德目,“孝”是对“家”的基本德目。“百善孝为先”,在倡导“德治”的今天,重新挖掘孝道文化的积极内涵和现代价值,不仅可以完善现代家庭的教养之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灵保障。
文化上出现过断层,人口上出现过限制,导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迷茫而失败。我们一方面抛弃自己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咒骂韩国窃取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觉得韩国在传统的忠孝教育上确实比制定这些规则的中国老祖宗的后代做得好。看看我们当代年轻人是怎么对年纪大的人说话的,对长辈和前辈主动问好的占多少比例?即便身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年轻教师本身的礼貌是否都合格?
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里确实有比较极端的不符合现代价值观或者科学论的故事,比如《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像张教授那样重新做个解读?倘若我们都能在主流媒体教育有偏颇的时候给自己的孩子加以修正和引领,那又何必羡慕人家生了个好女儿呢?我们也会拥有让人家羡慕的好儿子好女儿甚至好学生的。
女儿三:从小一路学霸到清华,忽然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不要以为她来自苦难的社会底层,也不要以为她失去了人生方向。
这是浙江大学朱婉儿教授的女儿。朱婉儿,医学博士,行医12年后重新入学,改行做了心理学教授。她说“优秀人群中变态人格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她说要“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症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她说“最大的压力来自纠结”……
思考三:心理问题离我们有多远?
朱教授的女儿终于在步入清华园的时候遇到对手了,于是她痛苦地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好在她有一个心理学教授的妈妈,帮她很好地转移了纠结,重新快乐阳光起来。如果她是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那么她会不会因为自卑又得不到排解而变得扭曲?如果她一向以来以佼佼者自居突然变得普通甚至落后,会不会迁怒或者消沉?
我们中学教师的教育通常以把孩子送入大学为终点,通常以升学率的上涨为考核优秀的标尺和自我肯定的筹码。我们忽略太多心理问题的预防,我们只在乎我们的学生是否学得好,并不在乎他们是否长得好。
朱教授讲到一个这样的案例:有位先生突然出现了开车恐惧症,在医院里医治了八个月不见好,然后进行心理咨询。百般询问查找下,症结来自他母亲。他们夫妻跟丈母娘在一起生活了30年,他对丈母娘照顾有加,但是突然有一天听说自己的母亲被虐待了,他的心就此疼痛起来,然后就得了开车恐惧症。其实是心底里对母亲的愧疚,使得他抗拒再为丈母娘多做一点事,而开车送丈母娘去教堂是他每周的一项固定任务。这个病症在心理学那里分析起来并不可耻——理性上不允许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会帮助我们释放。
所以,“正视自己身体里发出的信号,增强个人自身的弹性”,不仅针对我们自己,也是我们应该传达给学生和子女的吧。
三个教授,分别在三个不同的领域给我们做了培训。而我,从他们的娓娓讲述中捕捉到他们三个优秀女儿的成长足迹,颇为感慨!尽管他们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却能找到相同的教育理念——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学以致变、敬畏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