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城与毗陵七子
张平生
清代乾嘉时期,常州诗词创作可谓极盛,名家辈出,诗人如林,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洪亮吉、黄景仁、孙星衍、杨伦、赵怀玉、徐书受、吕星垣7人,时称毗陵七子。这7位诗人以奇气横溢的才华、踔厉风发的其实、卓荦不群的个性,诗酒联吟,纵横文场,可谓名噪一方、名动江左。而毗陵七子驰名于清代诗坛,则与钱维城有着直接的关系。
毗陵七子的家族基本上都生活在常州城内的顾塘河与白云溪间的前后北岸,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地方,洪亮吉《外家纪闻》记:
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环溪亦皆名族所居。记前哲胡芋庄诗曰“皇朝五十有七载,出四公卿两状元”。四公卿为大学士吕公宫、尚书赵恭毅公、副都御使徐(元)珙、工部侍郎周公清原,两状元即吕公及外曾王父赵侯赤熊诏先生也。芋庄作诗后不及60年又出三公卿、一状元。三公卿为协办大学士刘公於义、司业庄君楷、侍郎庄公存与,状元则侍郎之弟学士培因。其他官侍从、擢巍科者又不一而足,可谓盛矣。
这些公卿状元中,吕宫为吕星垣五世祖,赵申乔、赵熊诏为赵怀玉的高祖和曾祖,徐元珙为徐书受的高祖。科名而外,赵氏家族的赵翼、洪亮吉和杨伦外家蒋氏家族的蒋骥,一级庄氏家族的庄存与等又都是清代的学术大家,可以说深厚的家学积淀为七子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同时,这些文化望族间的交叉姻亲关系又促使他们在文化学术活动中声同气应,相互揄扬,遂使前后北岸形成了一个有鲜明家族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毗陵七子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毗陵七子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早把洪、黄、孙、赵、杨等作为一个地域文人群体自觉地推介延誉的是洪亮吉的舅父、杨伦的祖舅蒋和宁。蒋和宁,乾隆十七(1752)年进士,曾官湖广道御史,与王昶、毕沅、蒋士铨等诗酒交游。洪亮吉《外加纪闻》云:“侍御舅氏生平假奖后进。壬午癸未奉讳居里日,尤留意里中人才。”蒋和宁有意识栽培的后辈才俊中包括了洪、黄、孙、杨、赵5人,这个5人群体已构成了毗陵七子的基本框架。
然而,最终将毗陵七子推向一个更高台阶的则是吕星垣的舅父钱维城。钱维城,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为乾隆朝宫廷花苑领袖。乾隆三十七年(1772),钱维城丁父忧归里。居忧期间,对洪亮吉等七子尤为赏识,以其是状元和重臣的影响积极地位七子延誉推介,并着手编选《毗陵七子诗》。《毗陵七子诗》的编行可以视为毗陵七子作为一个文学团体正式形成的标志。湖广总督、学问大家毕沅在为七子之一的徐书受《教经堂集》作序中云:
近今毗陵钱文敏公以沉博宏利之才,提倡后学,一时异才辈出,指不胜屈,而七子为最著,惊才绝绝,均齿齐名。
正是在钱维城的大力推举下,毗陵七子从一个地域性诗词创作群体跃升为驰誉于清代文场的群体,同时也使得诗国常州之称享誉全国。
(转自《龙城春秋》2017年第一期p21)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10%;font-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