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务公开>>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模仿与修炼 ——“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18-06-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玥
 

       2017年常州市中学新教师第二阶段集中培训在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召开,我校莫太平老师作为新教师代表,在培训大会上向全体新教师分享了他的教育教学经历。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圆满结束,他们又将踏上职业生涯的新征程。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定当以饱满的热情立足发展、不负芳华,书写常州教育新篇章。

 

 

 

                                                                                模仿与修炼
                                                                                 

                                                                                               ——“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常州二中  莫太平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常州二中的莫太平,很高兴能有机会作为新教师代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近一年来自己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心得体会。我想,能够代表新教师交流这一年取得的成绩的同仁一定很多,而我自问这一年并没有取得什么优秀成绩。所以,要说“新教师代表”的话,我大概只能代表“新”。那么我就谈一谈作为“新”教师的我,近一年以来的心路历程。
我有一个教师梦。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喜欢当老师。如果不让我当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想,长大后能做一名老师真好。上大学以前我都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学科的老师,但是我清楚的是,我想做一名老师。所以,本科填志愿的时候,我的六个志愿填的清一色的师范类院校。开学后我才知道,我以后会是一个语文老师。工作以后,我是一名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
       著名的语文专家,特级教师,杂文家,吴非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有比学校里更多的年轻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永远是一个青春的代名词。在学校里,永远有着这个世界上最新鲜的空气,最青春的面孔,孩子们在这里集中,在这里长大,这样高度同龄化的环境,其实应该是整个社会中,最为安全且适宜的地方了。”我想,这也许能够解释我为何如此执着于“教师梦”。
      成为教师以后,摆在我眼前的就是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应的能力。
      新教师,初上岗,很多事情都是跟着学校里面的有经验的老师一点一点学,亦步亦趋,战战兢兢。日本著名的教育专家佐藤学曾经说过,教师的能力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是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的。”  我想,初为教书“匠”,获取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便是“模仿”与“修炼”了。模仿不仅仅是模仿外在的“技能”,而应该模仿内在的“技艺”。毕竟,“教书匠”不同于一般的“工匠”。正如佐藤学所说,“教师作为‘匠人’的技术不是‘技能’,而是‘技艺’或者‘技法’”
模仿与修炼,是“匠人”获得“技艺”的途径,我想,也是我们新教师获得课堂“妙花”的途径。

      模仿——亦步亦趋,战战兢兢
      怎么上好课,应该是我工作以来最迫切的愿望。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没有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找到可以坚守的教学观点,甚至都没有认清自身的教学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自己闭门造车获得成功,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我认为,新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便是模仿。首先要先树立模仿对象。模仿对象的选择是首要的和关键的。面对那么多语文教学大师,如果全盘吸收的话,最后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无所获或者走火入魔。通过大量阅读教学名师的课堂范例,观看课堂实录,有机会的话亲自走进名家课堂,去体会他们是如何组织安排课堂的。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最欣赏、最喜爱、最认同,自我感觉最相似的名师作为模仿对象,作为教学风格追求的典范。然后潜心模仿他的教学风格,力求先学其“形”。在学其“形”的基础上学其“神”。这就要求深入理解模仿对象的教学理念,支持一堂课的东西有许多,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思考。比如,是怎样的教学理念支撑着他的教学风格?他对文本的解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他是如何布置作业的?如何讲评作业的?……通过大量的阅读名师著作、随笔,了解课堂背后的东西,顺着他的 “脚步",再走一趟,就会有新的体验,就能体会到他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一堂课,很多课堂“意外”他为什么会这么处理。理解了这些之后,在课堂模仿时,我想就会有更多的神似了。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模仿别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掌握别人形与神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乃是最为重要的。
      佛家有云:“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是认识问题的三重境界,我认为也是我们模仿名师的三重境界。尝试循着名师的方法解读文本,循着名师的方法处理文本,循着名师的方法设计教案,循着名师的方法演绎课堂;在此基础 上,也要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方法、特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两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修炼——“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
       对于我而言,“修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课堂和学生。
      (一)来自课堂的修炼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王君曾说过,“平庸的老师躲避公开课,优秀的老师勇敢迎接公开课,杰出的老师要创造机会上公开课。”公开课是每一个老师都会经历的历练。虽然准备一场优质的公开课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如果真的用心准备,我相信,收获也一定会很多的。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公开课真的能快速促进我们的成长。王君老师还说过,“有三件事会高速地促进教师内心走向强大和成熟:一是公开课;二是教研写作;三是和学生的交往。而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是生命成长训练的集训,是所有教育事件中惊心动魄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完全可能爆发出巨大的成长能量,使我们实现弥足珍贵的‘瞬间觉悟和瞬间成熟’”瞬间的灿烂来之不易,想要收获四十五分钟的美好,需要花很多个四十五分钟去成就。这是一次涅槃的修炼,所以多在公开课中“死”几回,就能在常态课中“活”得滋润些了。
如果说,公开课是教师成长“高速公路”,是“集训”,那么常态课就是教师的“柴米油盐”。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公开课的机会比较难得,更重要的是把握常态课。只有常态课才是一个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让每一次公开课成为常态,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毕竟,烟花易冷,细水长流。
我想,新教师肯定经常被推门听课。“推门”不需要打招呼,我想,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姿态。对听课者而言,推开这扇门,都是有心人。愿意花时间深入你的课堂,无论如何都是对你的“关注”和“兴趣”,或者说是“尊重”。对于我们来说,接受“推门”,展现的是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我在每一堂课上认真的活着,哪怕这一堂课平淡如水。
      (二)来自学生的修炼
       学校运动会期间,学校三令五申禁止携带手机。当天我刻意去地下车库看看有没有我们班的学生躲在下面玩手机,好巧不巧,刚进地下出库就发现我们班两个男生,正躲在一辆车后面联机打王者荣耀。当时的我,气不打一处来,没收了他们的手机,言辞训斥了他们。并把他们拉到办公室写反思。运动会结束,在班里总结发言,表扬优秀先进以后,把他们两人作为反面典型又训斥了一通。可能是他们心里很不服气,当天晚上他们就约好一起晚回。晚上7:00左右我接到其中一个孩子妈妈的电话,说她孩子放学还没到家。随后,又看到家长群里面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反映她的孩子也没到家。当时的我心急如焚,既自责又愤怒。自责的是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没做到位,没收他们手机以后应该第一时间跟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放学来接孩子;生气的是他们两抓住了我工作上的疏忽,以晚回的这种方式来赌气。所幸的是,最后这两个学生都在少年宫附近被找到了。这件事后来我反思,还是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不够细致到位,如果能够更细致更用心一点,也就不会有后续的事情了。因为,尽力去做,只会及格,用心去做,才会优秀。
      我的语文课上,每堂课上课之前会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准备一个课前演讲。某天,一个女生小A给我来了一个猝不及防,惊心动魄的课前演讲。小A是一个情绪难以自控,考试一考不好就歇斯底里的女孩。找她谈过很多次,貌似作用都不大。这次课前演讲轮到她了。她神情激动,慷慨陈词地用了15分钟,把语数外老师全给点评了一遍。说点评可能有点不大恰当,应该是数落。当时的我,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要阻止她,但是看到她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又没有想到好的理由来制止。所以我干脆什么也不做,让她放纵了十几分钟。事后找她谈心,她告诉我,其实她内心里是很尊重语数外老师的,只是当时的情绪难以自控,加上近期压力有点大,无处释放,所以措辞有些不当。对我表达了歉意以后,第二天她自己主动写了一封九张纸将近一万字的信给我。感谢我没有打断她的演讲,让她把内心的苦水痛痛快快地说出来。有趣的是,我发现,经过这次演讲以后,小A真的变了。她变得不再歇斯底里,不再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我想,放纵未必不是一种成全。事后,我请教我的师傅,他告诉我,教学现场永远是一个事故场,好老师便是时时刻刻准备排除事故的人。这是考验,更是修炼。一个优秀的老师,面对顽劣学生和课堂紧急事件,要能如苏轼所说,“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要怕最初的慌乱,经验的积累将成就良好的心态和卓越的智慧。
       吴非说过:“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在我们新教师入职之初,肯定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想说的是,在我们遭受误会,曲解,无奈,压力的时候,在我们的理想被现实一步步逼至悬崖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自己为何而出发。因为,“新教师”之“新”就在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我们永远都是“新”教师,永远崭新如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