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气候宜人,我们在风景如画的瘦西湖畔扬州大学师范学院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这五日不仅给了我们一次重温大学生活的机会,也给了我们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深感受益匪浅。本次培训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本领域知名资深专家的精彩讲座,又有来自一线教师的课堂展示,还有来自全省的高历史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培训使我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以下是本人这次培训的几点心得:
1、了解课改最新动态,紧跟历史学科课改步伐。徐蓝老师是本轮新课改课标制定小组的组长,她给我们解读了历史新课标的制定过程,分析了制定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表达了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步伐的诉求,阐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我们历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五大素养是大海航行中的灯塔,是历史教改前行的理论旗帜。陈国兵老师,扬州市历史教研员,他就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
情怀作了重点阐释,强调我们要让自己的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国人,是全球化下的中国人。
扬师附中的曹伟老师和江苏盛泽中学的黄雯婷老师同题异构了《启蒙运动》这一课,两位老师在课件的设计中都突出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理念。通过听专题讲座,观摩公开课,我对核心素养的了解从最初的知道大概,听说过的状态,到现在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要以实践五大要素为目标。
2、关注自身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本次培训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唐秦工作室的唐琴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提出作为历史老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专业的途径就是阅读历史专著和期刊。以她的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为案例给我们现身说法,季芳老师,学科带头人,发表文章多篇,获得奖项若干,就是在工作室的这个团体中带动下读了很多书,所以上课出彩,写文章思路宽。另一位吴江中学的顾俊老师也正走在历史名师的道路上,从参加工作室之前,没有计划读过一本书,没有写过一篇文章。现在收获最多的一年写8篇文章。她(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唐老师特别强调了在专题研究方面要做真的课题,真的坚持去做,按规范去做,一群人相互促进的去做,这是她及她的团队成功的秘诀。
另外,《历史教学》杂志的副总编杨莲霞老师则为大家介绍了论文选题方向,有利于提高我们论文投搞的命中率。两位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点迷津,引导我们少走弯路。
3、真学习、终身学习,天天向上。
其实,这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给我们培训的老师的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这一群人就是典型,就是在我们眼前的实例。我觉得如果我就此不前是多么的惭愧。王雄老师,不仅是一名历史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而且还兼授心理学课程,热衷于公益活动,形成自己的志愿者团队。原来历史学可以与心理学结盟,历史教学可以与公益助人搭伴,我们从中看到历史教学有更广阔的舞台,历史教学有更崇高的目标,让孩子们活得更有尊严。徐蓝老师,世界史专家,受托编写新课标,加班加点是常态。她今年已70岁,给我们做讲座从上午8点一直讲到12点40分,我们都累趴了,她依然精神抖擞。李惠军老师的课上的手舞足蹈,激情洋溢。在人生折道路上遇到这样一群人,越活越有力,我们怎能满足于每天上完课就不再有任何追求?去阅读,去思考,去动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管在什么样的年龄,都应该不断前行,不断向上。


